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其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因炮制不同而功效略有偏向,在临床应用中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为多;炙甘草多缓急止痛、益气复脉等。唯其『调和药性』一用最受争议,生用、炙用各有说法。又因其『调和药性』可理解为调和药物之间的寒热温凉或毒性作用。故今就前辈观点,结合文献,总结甘草的炮制方法不同与调和药性作用的关系。
炮制发展源流
不同的炮制方法,多取决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高低。
〖神农本草经〗记甘草『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日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故当知〖神农本草经〗中对甘草的炮制方法是晒干。〖伤寒论〗载方有113首,含甘草的方剂约有70首,其中有67首方剂用炙甘草。〖说文解字〗中『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则可理解为,不加辅料去烤,应用药材乃直接烤制或炒制方法。〖伤寒论〗首次提出了炮制甘草。直到南北朝时期,雷敩所著〖雷公炮炙论〗提出了对甘草的酒炙、酥炙、炒的方法。而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才有蜜制甘草的方法,可知仲景时代皆为生甘草或炒甘草。然而对于甘草能『调诸药』功效的记载却由来已久。历代炮制方法虽有不同,但都可选择应用于方剂中以『调和药性』,而方中甘草一味药偏用于调和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寒热温凉。
不同炮制方法与调和药性的应用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故甘草之调和药性乃因其主土气而同兼离火。汤药入胃,犹如食饮入胃,需胃之腐熟,脾之运化,方能令药之偏性达于周身病处除疾。今虽诸药相合,配伍利病,然其中药性各异,寒热相离而不守者;或病虽重却需缓缓图之者;或方剂之力当缓缓达其病所者;或药病得力,但恐伤其脾胃者,常于方中稍加甘草一味,则其所虑除矣。此皆取甘草『调和药性』之功。故甘草调和药性的功效非仅对于寒热错杂之证。又甘草有炮制不同,分为生甘草、炒甘草、蜜炙甘草等等,虽皆有调和药性之功,然何时选用何法,又当求之医者之心。
生甘草
生甘草者,乃直接晒干切片制成饮片。因期间不再加工制作,故得先天之性最强。外赤而内黄,离包坤土,得土中阴气最强,其味甘而性凉,长于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于治疗外感热病或内伤热病的方剂中,可达清热解毒的功效。又因其甘味明显,用量虽少,然甘之缓和功效非作用于疾病,而转达于方剂配伍本身,故于清热方中,甘草一味虽亦有清热解毒之效,但更重要的是取其『缓和』之性,缓和清热方或温热方中药力迅猛之弊,而令其药力徐徐图之,祛邪务尽而不伤正,或给予正气恢复余地。此乃生甘草调和药性之因也。兹举病案如下:
党某,女,58岁。反复咳嗽一月余。曾服用抗生素,改善不明显。现咳嗽咯黄痰,略有气喘,形体偏瘦。平素怕冷,受凉则加重,疲倦,夜间汗出。十多年前年患过过敏性鼻炎,每于春季加重。胸透显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予以小柴胡汤加味,处方:柴胡20克,生甘草5克,黄芩12克,姜半夏10克,北沙参15克,连翘25克,五味子5克,生石膏15克,干姜6克,7剂,每剂加红枣10枚,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服。二诊:服药后咳嗽明显减少,略感觉气短,处方:柴胡15克,生甘草5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党参12克,北沙参15克,五味子10克,生石膏15克,连翘20克,干姜6克,红枣10枚。14剂,煎服法同前。三诊:症状平稳,上方去连翘,14剂。
按:该患者体形偏瘦,暗黄面色,曾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每逢春季加重,故用小柴胡汤加减。其方中所以用生甘草者,因其上焦有热,用生甘草取其轻清上浮,引方中各清热解毒药上行达肺,且生用又不至于克制其他药物的寒凉之性;再者,性味甘缓能缓肺热上炎令鼻炎加重,此所以用生甘草之思。
炒甘草
炒甘草者,为暴干的甘草,不加辅料直接炒制焦黄而成。味甘,性燥。秉土性,又因炮制而兼有火热之性,去其凉而得其燥,能使阳明燥金得用。故善于补中益气,顾护胃气,乃仲景之常用药。加于方中,虽有燥性然仍可以甘缓之,以温补中,最能顾护脾胃,使汤药入口而胃气不伤。甘入补脾,能缓,故汤液用此以健中焦,如桂枝汤类、小柴胡汤类等等。又炒用仅去其寒凉之性,无碍胃留湿之患。能补中焦脾土而不伤,再有甘缓不滞之性,能令和胃气自降。
赵某,男,47岁。初诊:乘飞机后,左耳发闷,好似完全闭塞,迄今半月尚未恢复。以往乘飞机耳刺痛与耳鸣经1~2天即自行消失。耳科检查:左耳鼓膜内陷,听力减退。稍有咳嗽。舌苔黄腻,质稍红,脉弦。证乃肝胆郁热,治宜清泄肝胆以宣通耳窍,方从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9克,黄芩6克,半夏9克,焦栀子4.5克,丹皮9克,象贝12克,炒牛蒡6克,姜蚕6克,炒甘草3克。七剂。8月16日二诊:服上方后,左耳闭塞感稍消除,听力恢复。耳科检查,左耳无充血,耳咽管通畅。电测听力,左耳听力已正常。处方:上方去姜蚕。七剂。
按:由患者舌脉可知,其当为热郁少阳,火热炎上而影响上窍,所以见听力减退等症状。方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去人参、生姜、大枣者,因其无胃虚之证,用之易留邪助热。用栀子、丹皮清三焦气血之热;浙贝、牛蒡子化痰利咽,清肺止咳;姜蚕开窍复听力之功。所以用炒甘草者,一为补脾胃而不助湿邪化热,胃和则通降调顺;二为于大剂清热化痰药中配以温燥之药,使阴阳调和,不至于或许寒凉,况炒甘草又不似炙甘草有碍湿之弊,诚不可代也。,又可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之类皆可参之。
蜜炙甘草
蜜炙甘草者,为甘草炮制过程中加入蜂蜜炮制而成。甘草本身味甘,现又兼得蜂蜜甘味,其甘之味大于炒甘草,性温而不燥,在补中气之余又能润肺止咳。常用于治疗内伤咳嗽,或其他阴损疾病方中。其加蜜炙,增其甘味,故善顾护中气,又能增加甘味的缓和之性。对于治疗内伤疾病,若中焦脾胃大虚,或药物峻猛,或药物寒热错杂明显者,取其重甘缓之用也。然此药虽有重缓之力,又于其本滋腻之品,用量虽小,亦不可长期使用,恐其滋腻碍胃,反而影响药物吸收。以此之大缓之力,经药物入胃,循经入而不失其常,故曰调和诸药。
上甘草一味,因其炮制不同而性为有异,功效相别。临床方药取其调和药性功效皆依赖其『甘』之轻重再兼其他,综合用之。兹举病案如下:
沈某,男,39岁。两天前因受风后出现感冒症状,自觉头痛、身疼痛,全身有拘紧感,口干,血压130/90mmHg,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病史。舌尖边红苔白,脉弦。营卫不和,少阳枢机不利。治以调和营卫,和解少阳。方宗小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15克,大枣4枚,清半夏12克,黄芩10克,生姜3片,党参15克,葛根20克,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2克,茯苓20克。三付水煎服。二诊,药后症状大减,头痛、身体疼痛已消,血压正常,仍口干,舌脉同前。处原方再进五付,药尽病愈。
按:此病例乃河北中医学院花金芳教授临床所治病例。患者症状看似葛根汤证,然观其舌脉则不然,脉弦知为少阳枢机不利,津液不布之证,故取柴胡桂枝汤加葛根茯苓。从和解少阳,升津舒筋,调和营卫,解表祛邪兼以利湿。方中但用炙甘草者,乃今所用之蜜炙甘草,其用意有二,一取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中炙甘草能补中益气,蜜炙而增强甘缓之性,不至于令过于流传。以防肝木克脾土之患;二者,小柴胡汤入少阳,桂枝汤入太阳,若无甘草之调和,则二方当各行其道,不相接续,今用之使祛邪由少阳始而从太阳出,乃六经相承。故此方中炙甘草之效实为精妙也。
上三个病案皆选用柴胡剂加减,然而方中选用的甘草却因选效不同而炮制各异,此当说明中药的炮制于临床中的重要性。(王志芳 河北中医学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