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3|回復: 0

[训诂学] 高·不畏浮云遮望眼|每日一字

[複製鏈接]
d0ba350d97b69fc6ee1ae1eff1c82477.jpg
b5f383c638dd968b0b276e64565b6db4.png
27be7e28eae4d9cb5977bb2566f09072.png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是一首老歌,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会记起它的旋律。

cec6a908eac50b66a1ce9c7366e06b1c.png


  今天我们用高这个字,常常用来表示与下相对的位置、高度,或者形容高高的地方。这当然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说文解字〗解释高,说『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也应当是引申之后的意思。有学者认为,高的甲骨文字形,好像是高地穴居之形,字形中包含着高地、穴居之室、遮盖物(即屋顶)等部分。〖易经〗里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确是经历了一段穴居、半穴居的生活,那个时候人们大多逐水而居,但是会将房屋建造在高处,这样河水上涨也不会淹没自己的家。西安半坡的房屋,就是半地穴式的,人们先挖一个浅穴,并直接在上面盖上屋顶,虽然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会觉得通风透光差、低矮又潮湿,但在当时这样的房屋已然是了不起的创举了。

31b314c033743ccd9ca452ba9e4faf0c.jpg


  也有学者认为,高的甲骨文字形应该是高建亭屋的样子,亭屋构木而起,高耸于地上,是远古穴居的发展,已经比穴居『先进』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方式,相同的是高的字形来源于建筑,与早期人类居住方式密切相关。人们在高地建筑自己的居所,也将房屋建的相对高大适宜居住,高便有了高大的意思,引申为距离地面远的、高低之高,从『高』的字也多与建筑或高大有关。

99f112c116d09cdfef389ba2c4c3e49b.png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对高的向往,是一种扎根于历史深处的记忆。高远辽阔的天空,高峻凌冽的山峰,高耸入云的楼阁,每每都能引起人们的憧憬和慨叹。有的时候,是小心翼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的时候,是诗情豪壮:『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e254031bf62a4045f790933790f34bfa.png


  荀子早就说过,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有博见,其实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这样浅近的道理。文人们在登高之后,睹物兴情,情以物兴,饱满的情感被登高触发,于是就有了一篇篇诗词歌赋,流传开来。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将情感深埋在心底,日复一日,不断积淀,然后遇上一个登高望远的机会,一个登临送目的契机,便喷薄而出,化作一首首响彻高空的诗。

1249429fad2ed506f5d1cdaef8818bab.jpg


  就在这样的登高望远之中,我们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我们见到了天地宇宙的辽阔,也见到了在天地间生活的万物的生生不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高临目,俯仰古今,人们在登高之后,产生了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引发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或许会带给人一种惘然与若有所失,何逊说『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惆怅什么,我也不知道,他自己或许也摸不清楚。沈德潜也说『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时间感充斥,却在登高之时愈加迷茫,今夕何夕,今夕何夕!

ff1ac5f11388335954b7ffcde54ca2e7.png


  登高望远,使人心悲。这种悲伤,大概来自于距离的怅惘,因为知道极目所望的不可及,放眼所见的不能至。伤春、悲秋、思乡、怀人、发思古之忧情、抒身世之感慨……在登高写景之外,诗人们反而更多地表达了这些情感。杜甫的〖登高〗,写自己在高处远眺,眼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相结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家乡之远、漂泊之久,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蔓延成一地悲秋。柳永的〖八声甘州〗,写自己『不忍登高临远』,因为看到故乡渺邈,只会让自己『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e72d8ec3e764c21d48bd6ddcebcc5177.png


  不过,古人在抒发个体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登高有益于激发人的精神。古人常常登高望远,触目所见都是无边无尽的景色,视野如此宽广,个体在饱览之后对人生也产生了新的领悟。无论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还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到高处,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纵情于乾坤天地间,那种壮阔与豪气也就揉入了心中。

7aa2188cb5a9e0396282320e10c0bdcb.jpg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高望远,有广阔的视野,居高临下,有旷达的境界。这是眼界的开拓,也是自身境界的升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