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60|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的成功之道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24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师法古人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且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名碑佳帖更令人目不暇接,百学不厌。这无疑为我们学习书法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初学者应师法古人,千万不可求胜心切。

有位老师说过:『一个真正的学书者,首先必须是位善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必须将自己「沉」下去,取法乎上,长期不断地研习古代碑帖,练就扎实的书法内功,然后才有可能融百家之长,成个人之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之道——根深方能叶茂!』

刘凯,隶书,韦应物〖寄裴处士〗

刘凯,隶书,韦应物〖寄裴处士〗

刘凯,隶书,韦应物〖寄裴处士〗 作品尺寸:49×49cm

要善于读帖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书法,读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读帖非常重要,不要轻视『眼高手低』,很多眼高的人,非常容易上手,可能很容易超过勤奋的人。

许多人都很注重临帖却忽略了读帖。拿来了一本字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抄上几遍再说。若要问你,这本帖子的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又是怎样的?能举出几个写得十分精彩的例子信手写下来吗?细节上又注意到了多少?很少有人能够脱口而出。只临帖不读帖,实在是很大一批书法爱好者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临帖和读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是对书法学习的懈怠。宋代黄庭坚说了:『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同是宋朝人,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刘凯,行书扇面,曹操〖龟虽寿〗

刘凯,行书扇面,曹操〖龟虽寿〗

刘凯,行书扇面,曹操〖龟虽寿〗作品尺寸:60×20cm

要勤观察

打开眼界,广泛观看,细心琢磨,才能兼取诸长。除了要多读名碑法帖,把优美的字形广积于胸外,还要仔细揣摩名家作品。

通过多看、多读,广纳众长,牢记在心,汲取精华。天长日久,字在脑中达到『预想字形』、『意在笔先』的境地,同时把一些字的多种写法有机地溶于自己的创作中,会使作品避免雷同,增添灵动、变化之感。 

刘凯,隶书,沈周〖 题画诗〗

刘凯,隶书,沈周〖 题画诗〗

刘凯,隶书,沈周〖 题画诗〗。作品尺寸:69×34cm

要不耻下问

『谦受益,满招损』。『不耻下问』是最直接、最便捷获取知识经验的方法之一。

如果有了疑惑不去解开,问题越结越大,最终延误了学习时机、挡住前进的脚步,甚至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因此,平时在练习书法过程中,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地向能者请教。

刘凯,行书,苏轼〖卜算子〗

刘凯,行书,苏轼〖卜算子〗

刘凯,行书,苏轼〖卜算子〗 作品尺寸:138×34cm

要敢于展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敢于多参加一些正规的书法比赛,以此来检阅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找出自己的差距,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书艺。同时,在参赛前,由于要认真地练笔,仔细地揣摩笔法、章法、形式,熟悉创作内容,这就无形中培养了自己认真细致的责任感,又磨练了书法技艺。

刘凯,行书,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刘凯,行书,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刘凯,行书,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作品尺寸:138×34cm

刘凯,行书,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刘凯,行书,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刘凯,行书,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作品尺寸:138×34cm(作品选自刘凯)

刘凯,学书34年,现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集宁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孔见 ...

刘凯,学书34年,现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集宁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孔见 ...
作者简介

刘凯,学书34年,现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集宁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孔见签约艺术家。初学唐朝欧阳询楷书,继而临习隋碑、智永〖真草千字文〗、北魏〖张猛龙碑〗从而打下坚实的基本功,近年来潜心钻研赵之谦书法,从尺牍手札、书扇小品到中堂条屏大轴,对赵之谦书法有深刻领悟。

获奖情况:

1998年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举办的中国黄河魂艺术大展。

2008年作品入选〖书法〗杂志首届中国书坛中青年500强。

2000年〖隋龙藏寺碑考〗获纪念平城建都1600周年书画展优秀论文奖。

2016年获〖青少年书法〗报社、书法屋网站联合举办的"玉泉杯"墨池首届书法大赛二等奖。

2016年入选内蒙古第六届书法篆刻展等。

艺术需要耕耘,创作值得回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