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13|回复: 2

[暦法数理] 古人十二时辰详解

  [复制链接]
书法超市 发表于 2018-6-2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日中为噬嗑

交易是寻常

彼各不相识

何复更思量

——《日中吟》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关于时辰的起源,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曾这样记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子时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丑时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 ...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 ...

鸡鸣而食,

唯命是听。

——《春秋左传正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寅时

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鸡鸣洛城里,

禁门平旦开。

——鲍照 《代放歌行》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卯时

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

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

日出有曜,

羔裘如膏。

——《诗经·桧风·羔裘》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辰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

朝晨发兮鄢郢 ,

食时至兮增泉。

——王逸 《九思·守志》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巳时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至于衡阳,

是谓隅中。

——《淮南子·天文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午时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

与庄贾约,

旦日日中,

会于军门。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可见“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未时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诸客奔走市买,

至日昳皆会。”

——《汉书·游侠传》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申时

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日至于悲谷,

是谓晡时。

——《淮南子·天文训》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酉时

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

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

日入而说,

许偃御右广。

——《春秋左传正义》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戌时

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亥时

3ebe115b8f087fb4f59b670b863eb422.jpg

晻晻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勤恳 发表于 2020-8-9 0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时辰的起源,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曾这样记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 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已绑定手机
YYKOP 发表于 2022-12-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