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故事:韩信之死在陈豨叛乱这件事上,韩信确实是同谋。陈豨之所以下决心造反,韩信和韩王信,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韩信,也是下决心要和刘邦斗上一斗了。 陈豨正式发动叛乱,刘邦亲征以后,韩信也没闲着,和陈豨保持着联络,约定好等找到合适的时机,就从刘邦背后下手,配合陈豨。 但是韩信手中现在没有丝毫兵权,怎么办?韩信将目光放到了罪犯和奴隶身上。韩信打算假传诏书,赦免那些在官府中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将他们组织起来,偷袭皇宫,杀死吕后和太子,然后占据长安。 要知道,那些罪犯和奴隶里面,可是有相当数量的原来楚军和其他诸侯军中的士卒,甚至将领,只要成军,再加上韩信的指挥,战斗力不容小觑。 全部安排妥当,就等陈豨的消息,然后找准时机,就可以发动了。 韩信万万没料到的是,他这一切周密的布置,包括自己的性命,都葬送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身上。这个小人物是他手下的一个门客,在史书上连名字都没留下来。 这个门客不知什么原因,触怒了韩信,韩信将他关押起来,打算处死。这个门客的兄弟不干了,悄悄将韩信密谋造反的事情,向吕后合盘托出。 吕后闻听,大惊失色。吕后心机、手腕皆是不凡,但再怎么着,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更何况对手还是韩信,那可是天下无敌的统帅啊。 吕后当即决定,先下手为强,召韩信进宫,然后杀死他。但是,韩信会来吗?万一要是打草惊蛇,惹得韩信立刻发动叛乱,可就更危险了。 关键时刻,吕后急忙召萧何前来商议对策。萧何闻听,也是眉头紧锁。 刘邦手下臣子中,和韩信关系最好的,应该就是萧何了。但是在帮皇帝还是帮韩信这道选择题面前,萧何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忠于刘邦。 要召韩信进宫还不让他怀疑,必须有个合适的理由。萧何想出个办法,让人假冒成是从前线回来的使者,就说陈豨已经被杀,叛乱已经平定。这样,百官必然进宫来道贺,也就能名正言顺的召韩信进宫,擒而杀之了。 商议妥当,他们立刻派出心腹手下,秘密出城,离开很远,再装作风尘仆仆从前线赶回来的样子,大张旗鼓的进城,然后大肆宣扬前线大胜,陈豨被杀,皇帝即将率大军归来的消息。 百官果然纷纷进宫道贺。 韩信托病没来。 韩信心中吃惊不小。怎么可能?陈豨这么快就败了? 正在这时,萧何来见。韩信将萧何请了进来。当然,还是做出一幅病病歪歪的样子。 萧何先是关心了一下韩信的身体,然后话锋一转:『陛下平定叛乱,这是非常重大的喜讯,将军即使身体有病,也应该强打精神进宫祝贺一下啊。这是作为一个臣子,最起码的礼貌啊。反正时间又不长,坚持一下总还是可以的吧?不然,说不过去啊。』 如果说,满朝臣子中,还有谁,让韩信较为信任和感激的话,也就是萧何了,毕竟没有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现在韩信不定成什么样子呢? 见萧何如此劝说,韩信也没多想,又见萧何亲自陪同,也就跟着萧何进宫了。 而且退一步说,不去又能怎么样?陈豨已死,刘邦的大军即将返回,自己即使发动叛乱,也是分分钟被平定啊。 当然,韩信不知道的是,现在的陈豨,还活蹦乱跳的活得好好得,而刘邦,正愁眉苦脸的和陈豨斗智斗勇呢。 韩信刚进宫拜见吕后,就立刻被埋伏好的武士抓了起来。可怜的韩信,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无敌,场合变换,再一次被小小的武士,轻松擒拿。 吕后指着韩信大骂,责问他为何要叛乱。韩信当然不承认,但丝毫改变不了什么。 担心出现其他差错,吕后都没敢将韩信推出皇宫斩首,直接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之中,将韩信杀死。 韩信仰天长叹,遗憾自己怎么早不下决心造反或者独立,奈何晚矣。 最后,韩信怒目横眉,瞪着萧何。但是又有什么用呢?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杀。一代军神,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死了,死时,年仅36岁。 正因为当初是萧何举荐的韩信,最后又是萧何骗韩信进宫,使韩信死于非命,所以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其实,即使没有萧何的计谋,在有了准备的吕后和满朝文武面前,韩信纵然成功发动叛乱,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这是刘邦的老窝,刘邦怎么可能没有什么防范措施?只不过会引起一些混乱和损失罢了。 当然,如果被韩信借助混乱逃脱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韩信死后,为了斩草除根,吕后又下令诛杀韩信三族。 如果说杀死韩信是萧何同意的话,那么诛杀韩信三族,萧何一定是表示反对的,只不过应该是吕后没有听从。因为有文献记载,韩信身死族灭,但是最小的儿子在萧何的保护下活了下去,后来在南粤长大,娶妻生子,使家族繁衍下去。 刘邦听到韩信被杀的消息,既感到有些高兴、放心,又有些伤心、难过,用安葬楚王的礼节,将韩信埋葬在他的家乡淮阴。 一代军神,黯然收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