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6|回復: 0

[训诂学] 夫·做个大丈夫 · 每日一字

[複製鏈接]


f92525e7e10c834b0dd2879d9a01f78f.jpg

  著名的摇滚歌手鲍勃·迪伦在他的歌〖Blowing in the wind〗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子汉。其实,不只有鲍勃·迪伦这样问过,在中国古人的心里,这一样是个难题:一个男孩怎样才算长成一个男人。好在,他们找到了一个标准,并用一个字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个字就是『夫』。

0168d6e4e1408331bcaa25f2139a310b.png

  在甲骨文中,夫字字形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在这个人的头部位置有一小横,这一小横就是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后,头上所戴的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夫,丈夫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夫字的本义就是成年男子。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身长八尺,已经成年,这时要行冠礼,将头发竖起来,用一根发簪固定,这是古代男子的成年礼。此即〖春秋谷梁传〗所谓『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古语云,『束发而就大学』,不论男女,中国人的成年礼都是从头开始的,这不单单是形象上的一次改变,也承载着中国人对于成年人能够『顶天』立地的美好愿望。古人相信,一个男子在冠礼之后,就会自觉地去追寻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就成为一个大丈夫了。

f201d9b69c94f723bb6e29ca65b59807.jpg

  在古代诗文中,由夫字所组成的词是很多的,如『夫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个『孟夫子』即对孟浩然的尊称。而〖论语〗中所说的『夫子』,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如:『子见夫子乎?』意思是您见过我的老师吗?此外,夫字还可以当指示代词『这、那』用。这是个假借字,与夫字的本义毫无关系,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大意是:这两个人,是鲁国所依靠的大臣。夫字有时还可以当句首语气词用,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就是说:说起打仗来,那是要靠勇气的。这个夫字放在句首,表示提起议论。有时又可以放在句末,表示感叹,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意思是:一去不复返的事就像这样(流水)啊!

6bba1ca9918313aa71202a3cf77da317.jpg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慕两种理想人格,一是孔子所津津乐道的『君子』人格,二是孟子心仪神往的『大丈夫』人格。这两种人格相互映衬,又相互补充,像两道交织的光环,又像两座高耸的雪岭,吸引着后人为之趋赴。相对而言,『君子』侧重指日常人伦中的文质彬彬、谦和有道,『大丈夫』则侧重指特殊状态下的人格超拔和德性彰显。如果说,君子如早春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大丈夫就如炎炎烈日,辉光无限,撼人心魄。

cae6de43e0800814d7cd0fc10cf84dd0.png

  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对大丈夫如是下定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认为大丈夫一定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操守、有原则。只要有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充盈在身,就能称之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无论是为民请命,还是为国捐躯;无论是解民于倒悬,还是救民于水火;无论是投笔从戎,还是慷慨就义,都必将在所不辞。从古至今,荆轲刺秦,易水悲歌;苏武牧羊,不失汉心;诸葛谨慎,鞠躬尽瘁;岳飞精忠,一首〖满江红〗气壮山河;包拯清明,传颂至今;林则徐销烟,四海扬眉……他们都是有气节的『大丈夫』,是几千年挺立的『中国的脊梁』。正是有了这种大丈夫精神,中华民族才几千年生生不息,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有了这种大丈夫精神,中华民族在近一百多年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依然能从血与火中走出一条抗争之路、自强之路。

d788b681ca2d9d64f4f8cffdca68e26c.jpg

  当然,能被成为大丈夫的,绝不仅仅是男子。且看历史上『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被评价为『智略之优,无愧前史』的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才女李清照,自谓『心却比男儿烈』的鉴湖女侠秋瑾,都是既具女性之美又有大丈夫气概的典范。所以,能否成为大丈夫,与性别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与一个人内在品质有关系。而从古至今,无论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坚守住这样的正气节操,就会生发无穷的力量,为他人所敬而不敢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