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他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此时的刘备,一边让自己的孩子们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一边又说,『若嗣子可辅,辅之; 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感动不已,哭着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先主有识人之明,丞相有忠勇之心,后主有吞海之量,演绎了一段君贤臣明、恩义两全、有始有终的历史佳话。 孤的小篆字形左边是一个子字,右边是个瓜。子与瓜联合起来表示像没有根的瓜那样没有着落的孩子,即指代没有父亲的孩子,这就是孤字的本义。〖孟子·梁惠王下〗里有这样一句话:『幼而无父曰孤。』意思是说年幼而失去父亲的孩子就叫孤儿。〖说文解字〗里也说:『孤,无父也。』由孤儿,孤又引申出孤单、孤独这一层含义。与无父相对应,没有孩子也可以称为孤,如〖吕氏春秋〗怀宠篇里就说:『求其孤寡而振恤之。』指的就是寻找到无子而独居的老人以及守寡的妇女来给以救济,现在我们有时候还会使用孤老一词。当然,老而无子这层含义,今天我们一般是用独这个字来表达。 孤独是人类自古就有的心灵问题之一。的确,孤独,是值得理解的心不被理解,它是悲剧性的,一如爱情与死亡,是文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看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的孤独,一种坚守节操志向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陈子昂的孤独,一种怀才不遇而又积极进取的孤独;『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这是李白的孤独,一种清明盛世却无路可走的孤独;『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辛弃疾的孤独,一种融进了进退两难的人生苦闷与民族社会忧患的孤独……古代文人深受入世有为的儒家精神与出世无为的道家精神所影响,但迫于环境却不得不处于儒道之间的境界是相当难堪的:不得志而又未泯灭进仕之心,不放弃追求而又不忍归隐,进无路,退不忍,便在煎熬之中饱尝着孤独之苦。闻一多先生曾说过:『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中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协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 孤独心态既是古代文人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文人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的写照,它不是性格上的孤僻,而是一种对志向的追寻与坚守,是求同仁而不得,是既不容于世俗而又不向世俗妥协。因而这孤独便成了古人冰雪情操和高洁人格的标志--敢于孤独者,才是真正属于生活的强者。从这点上来讲,孤独是伟大而神圣的,它是中国文人几千年来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中国历史上听到清醒的声音和警世的呐喊,同时,我们在阅读古人时,心灵才能一次次得到荡涤。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个体,在本质上都是孤独,所以大家常常会在不由自主地追求热闹与欢笑,就是为了避免和摆脱这种个体上的孤独。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处理孤独的好方法,它会让人越来越不敢面对独自一人的寂寥,会让人的内心越来越空虚、越来越对外界产生依赖。因此古人愿意并敢于去享受和品味孤独,因为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冷静,才能重新审视自我的价值并对世事进行评判--孤独本身,就正是这样一种无可比拟的美。就像众人皆赏花,而唯其一人葬花的黛玉,在花冢旁、在繁树下,痴痴念着句子的哀思,正是对生命孤独的处理和升华。即使当时的她,是那样伤怀,但这伤怀在残花落红的包围中,也美得格外触目惊心。 生命中有些孤独,是不能被打扰的。正如同古人们能在艰难困苦和孤独寂寞中依然坚守着志向与节操,即使痛苦、哀怨、言行怪异,但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降低人格以求容。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这样的孤独一定不会是永远的--看,千百年之后的我们,正在跨越时空,去读懂他们的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