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历史是假的吗?罗马历史是真实的吗?何新论希腊伪史答问录(之八): 西方历史学篡改伪造罗马史 经常被现代西方引为自豪的古罗马人,其实不是白色人种。 古罗马人也是地中海人种。古罗马人并不是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高卢人的祖先。 不仅不是,而且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高卢人都一直是罗马人的死敌。罗马人认为这些白种人都是森林草莽中讲鸟语的野蛮人——蛮族(Barbarian)。 [注:蛮族(Barbarian)一词的语源,就是俚语所谓『那些讲鸟语的人』。 在西方所谓古希腊罗马时期——意大利半岛的古代罗马人与希腊半岛的原住民族都属于地中海人种,属于同一种语系,因此在这两个民族之间存在通用语(即原始爱奥尼亚——拉丁语)。 而据西方学者的说法:『蛮族』这个词的词源正是指那些不会说古希腊罗马通用语的化外民族。 所以,希腊、罗马人认为这些鸟语民族是野蛮人或者未进入文明的野人。在当时,西徐亚人、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高卢人、阿勒曼尼人都属于蛮族。] 实际上,罗马也是黑发褐色皮肤的地中海人种建立的。 由于奴隶起义、内乱和匈奴人为首的游牧蛮族的不断入侵,公元3世纪发生了罗马帝国史中著名的『3世纪危机』。在历经连续几个世纪的动乱后,公元5世纪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帝国终于崩溃。 [注:帝国3世纪危机(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又名军事无政府状态或帝国危机,是指罗马帝国在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杀)至284年(皇帝戴克里先即位)发生严重危机衰落而崩溃的过程。这些危机包括外敌入侵、内战及经济崩溃。 在这段期间,罗马帝国的组织、社会、日常生活以至宗教均产生了根本的转变,因此公元3世纪的社会危机被西方史学视为罗马帝国古典时代前期和后期之间的分水岭。] 最终摧毁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帝国的人,是从中国的西北边疆被驱逐到中亚后来进入欧洲和意大利半岛的匈奴民族(匈人),其最著名的一位大首领(大单于)叫阿提拉。罗马人和白人对阿提拉闻风丧胆,称他为『上帝之鞭』以及『黄祸』。黄祸这个词就是从匈奴西侵欧洲而来的。 【资料】匈奴被逐离中国后为祸罗马 [匈奴于两汉时期屡被华夏击败后发生族群分裂。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于公元155年被鲜卑人击败,158年被丁零(北狄)人击败,之后开始西迁到中亚的图兰地区。波斯史书和西方学者认为这一支匈奴是于公元4世纪(372年前后)进入欧洲为祸罗马的『匈人』的祖先。 阿提拉就是5世纪雄踞欧亚的这支亚裔匈奴人的首领。]
11—13世纪丹麦流传的史诗〖诗体埃达〗中的阿提拉画像
阿提拉画像
11—13世纪丹麦流传的史诗〖诗体埃达〗中的阿提拉画像 (18世纪出版书中的铜版画) 阿提拉,人称上帝之鞭的那位征服者。据记载,他身材矮胖,双肩很宽,短粗的脖子上长着一个硕大无朋的头颅,有粗硬的黑发和稀疏的胡须,鼻子扁平,一双黑眼睛锐利而阴鸷。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他们把丛林里的日尔曼蛮子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结束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的历史消失了,由各个封建国家组成的西欧多元政治格局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形成了。最后一个匈奴王阿提拉被阴损的罗马人和野蛮的日尔曼人一致地称为『上帝之鞭』,表达了欧洲的恐惧和无奈。然而恰恰是匈奴人挥起了欧洲历史战车转向的第一鞭,这才是名附其实的上帝之鞭。执鞭者,就是阿提拉。 阿提拉(西文:Attila,406?-453年)是古代欧亚大陆匈奴人的传奇领袖和皇帝。他是勇猛的武士、战略家。但是西方主流世界史书对这位令西方恐怖的伟大匈奴人一直讳莫如深,几乎只字不提。而言必称希腊罗马,唯洋人马首是瞻的中国精英也对这位伟大统帅人物群体失明,一无所知。 中国精英们完全不知道,匈奴未能征服中国,但是却征服过罗马和欧洲,并且在成吉思汗之前几百年就曾经构建过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匈奴世界帝国。 阿提拉是历史中的传奇人物。少年时代,作为单于之子,年仅12岁(公元418年)的阿提拉曾被作为人质送到罗马宫廷(时值荷诺里皇帝在位,西罗马帝国首任皇帝),交换罗马的大将军埃提乌斯。 阿提拉后来逃离罗马回到匈奴族群中,成为匈人的君主。此后他多次率领大军入侵并劫掠罗马帝国,中世纪的西方史家称其为『上帝之鞭』和『黄祸』,畏惧如神。 阿提拉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公元452年阿提拉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了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彻底崩溃。居住在北欧森林中而与罗马人世代为仇敌的蛮族日耳曼人(哥特人)也趁机南下,最终与匈奴人合力灭亡了意大利罗马帝国。 自公元448年至452年,在阿提拉的领导下匈奴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其疆土在极盛时期——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东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个广大区域征服并管辖了一系列附属国和城邦,虽然允许臣服者保留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但都须向皇帝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派出武士参战。 在阿提拉死后,这个匈人帝国瓦解。作为曾经征服欧洲的一代匈奴雄主,西方人编撰的主流世界史选择性遗忘几乎从不提及,而中国人则对之几乎一无所知。 在西欧民间传说中,匈奴王阿提拉被视为残暴的象征,但同时亦有中世纪的历史书则记述他是一个伟大的雄主,这方面的传说尤见于古北欧的萨迦文献记载中。
世界历史中的匈奴人及其欧亚大帝国
【资料:世界历史中的匈奴人及其欧亚大帝国】
希腊历史是假的吗?
[北匈奴在被汉朝军队击败之后西迁。西方现代史学竭力试图否定入侵欧洲的匈人就是匈奴人。但是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表明:北匈奴在中国被击败后远走欧洲,一部分占据在高加索,一部分进入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进入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和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 中亚的匈奴部,即白匈奴,一部分与图兰低地民族融合(中亚河中地区),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区(吐火罗斯坦),一部分进入印度旁遮普邦。 欧洲人的历史和传说表明,公元3世纪末,一个来自东方新兴的草原民族突然出现在欧洲,武力强大,精于骑射,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匈人帝国Hunnic Empire。在欧洲文献里他们被称为匈人(Hun),中文即匈奴人。 匈人于350年左右自亚洲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伊朗语族人国度。 350年,当时的阿兰国堪称强国,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人军战于顿河沿岸,却遭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阿兰余部最终臣服于匈人。匈人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灭亡了丝绸之路上强大的阿兰国,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人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向西方进攻。 374年时,位于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是一个成立不久的国家。它辽阔的疆土东起至顿河,与阿兰人接壤;西至德涅斯特河与西哥特人为邻;南起黑海北至德聂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 西进的匈人率领被征服的阿兰人,骑步大军进入东哥特领土,曾被东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机造反。东哥特人屡战屡败,终于在375年向匈人投降。 东哥特人灭国后,匈人继续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聂斯特河为险,布兵防守,试图阻击匈人。匈人军队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于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败罗马皇帝瓦伦斯。由此动摇了罗马帝国的根基。此后罗马再也无法控制管辖各地的诸侯和领土。 匈人继续征服北方的诸日耳曼部落,夺取了潘诺尼亚平原。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尽入匈人之手。 匈人驱逐日耳曼(哥特人)等民族,造成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迁徙,蛮族的大规模入侵最终灭亡了罗马帝国。 395年冬,匈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后对色雷斯连年侵扰。431年,东罗马帝国不得已,答应每年向匈人交纳贡税,并允许他们在境内的几个城镇进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对南俄罗斯和波斯帝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突袭。不久他将目光投向了新罗马帝国,逼使新罗马向其缴纳贡税。罗马自然无法满足这年年高升的贡税,匈人则以此为借口于441年向罗马宣战,大肆洗劫巴尔干半岛。 443年,匈人攻到新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罗马全军覆没,不得已签城下之盟,与匈人订立和约。
阿提拉的统治时期盛极一时的匈奴帝国疆域图
匈奴帝国疆域图
阿提拉的统治时期盛极一时的匈奴帝国疆域图 (匈帝国370年–469年) 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国的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 450年,阿提拉转而进攻控制意大利半岛和法兰西的西罗马帝国。他带着大约十万名骑士渡过了莱茵河。在向前推进的一百英里内,匈人军团洗劫了位于现今法国北部的大部分村庄。 罗马将军阿提纽斯组织了一支高卢罗马军团以抵抗正在围困奥尔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决战中,阿提拉战败。这埸战役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它阻止了整个基督教欧洲的覆灭和游牧民族控制西部欧洲。 453年,阿提拉骤逝,据传是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第二天被发现死于毒酒引起的动脉破裂。在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后,曾经称雄一时的匈族帝国逐渐崩溃。 阿提拉的后裔退至顿河口,分裂成两部,库特利格尔匈人,乌特利格尔匈人(曾经与西突厥可汗达头联手围攻克里米亚的刻赤),他们互相攻击,最后存在至南俄草原的保加尔人时期。保加尔人被认定与库格利格尔匈人有关,他们是楚瓦什人的祖先。异族纷纷起来反抗,不同的派系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激战不休。匈人退到今匈牙利一带,后来别部又往东退到今乌克兰的西南部与北高加索。 匈族帝国最终由于汪达尔人部落等新敌人的入侵而灭亡,从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不见了。] 罗马文明的真正继承者,并不是后来占据意大利半岛的欧洲白色人种(日耳曼人等),而是公元4世纪迁移到小亚细亚半岛上建立的新罗马帝国。 由于一系列内乱和无力抵抗蛮族入侵,公元330年罗马城的贵族和精英,带着罗马的神器和文明逃离罗马,渡海迁移到地中海东岸的小亚细亚半岛。 于是在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小亚细亚半岛兴起了一个新罗马城(Nova Roma),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建立之城)和新罗马帝国。 这个帝国的主体部分在小亚细亚半岛上。它继承了旧罗马帝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解除了野蛮的奴隶制。 后来,在新罗马帝国的最盛时期,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一统帝国,其版图甚至超过原初的旧罗马帝国,而与东方幅员同样广大的汉唐中国并列雄立于亚洲大陆的东西方。 【史料:小亚细亚的新罗马帝国】 [由于内乱频繁和蛮族入侵,意大利罗马的执政官君士坦丁于330年将罗马城由意大利半岛东迁到小亚细亚的君士坦丁堡(今日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罗马的大部分名器和元老院贵族也随之东来,由此建立了国号继续称为罗马的新罗马帝国。新帝国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即君士坦丁堡)。 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曾经横跨欧亚非。小亚细亚西部和相邻的希腊半岛是新帝国的核心地区,领土囊括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以及欧洲意大利半岛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包括今日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北非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在公元7世纪之前也曾是新罗马帝国的国土。 关于帝国的起始纪年,西方史界仍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新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 新罗马帝国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化为基础。这个帝国历史上也被称为『东方罗马帝国』。但在其1千年的存在期内,正式的国号一直为『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时的疆域
6世纪的新罗马帝国疆域。黄色部分为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时的疆域,红色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征服的地区 历史上的中国人所知道的罗马就是这个小亚细亚的罗马帝国,中国人称新罗马为大秦帝国。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两大城市,就是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与中华古帝都的长安。 【资料:中国史书中的新罗马帝国】 [『拂菻国』是古中国史籍中对建都于小亚细亚半岛的新罗马帝国的称谓,古代亦称『大秦』或『海西国』。 此名在〖魏书·高宗纪〗、〖显祖纪〗作『普岚』。〖北史·西域传〗作『伏卢尼』(Fūrūmi)。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十一波剌斯国条所附西方诸国作『拂懔』,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职贡图〗作『拂懔』,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大拂临』,杜环〖经行记〗、〖隋书〗、〖旧唐书〗等均作『拂菻』,各种异译都是伊朗语族的Frwm(粟特语作Frōm)、Purum(安息语作Prom)、Hrōm或Hrūm(中古波斯语)等的汉字对音。 19世纪末在蒙古高原发现的8世纪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学者们多方考定,以上各种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罗马帝国的名称——Rūm。 杜环的〖经行记〗和两唐书西域传对拂菻国的物产、建筑、民俗等情况有详细记载。在唐代,长安与拂菻之间,西突厥汗廷与拂菻之间都有频繁的使节和商旅交往,特别是西突厥曾与它联合对抗波斯的萨珊王朝。 〖元史〗卷一三四爱薛传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灵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据学者考证,此『拂林』是Farang法兰克一词的音译,乃当时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菻。] 蛮族(匈奴及哥特日耳曼人)在攻陷、劫掠罗马城后,后来建立了一个冒名的德意志罗马——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的意思是上帝赐予的)。正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学者将新罗马帝国改名为『拜占廷』。而且这个怪名成为了现在主流世界历史书中关于君士坦丁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 西方之所以要伪造和使用这个非常奇怪、来历不明、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和被使用过的『拜占庭』名称,目的就是为了否认小亚细亚的新罗马帝国对于意大利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性,从而才能标榜德意志的那个蛮族神圣罗马才是意大利罗马的合法继承人。 所以一直以来,西方人编撰的世界史都一直在有意识地制造东方小亚细亚的罗马帝国并非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的错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