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道义制高点
一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就是对应于尧舜和三代时期专业政治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在政府的角度是政治人才的选拔任用,在人民的角度,则是从仕的仕途问题。 因为中国的政治是道义政治,政府是道义政府,政治和政府的目标是去维护和确保道义在社会中的存在,那么,政府选拔政治人才的标准就是此人的道义水准。有道义的人,就是有德的人,因此,考核和选拔的标准就是『德』。孔子说的『学而优』实际就是『学而德』。 本文节选自【中国自古以来的道义政治比所谓民主政治要高级】作者:蔡历 中国在很早就把官员和道义、道德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孔子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德其禄(【中庸】)。』因此,中国很早也对官员、政治、政府建立了很好的尊重和信任,甚至他们成为道义、德的代名词。这也是后来『高官厚禄』的合理性基础。在『士农工商』四个行业的排序中,『士』也毫无争议地排在了第一位。
科举:学而优则仕
科举:学而优则仕 即便是经济化已经很严重的当下,中国对官员的尊重程度依然高于其他任何行业。同时,一个做了官,随着官衔的升高,也会不由自主地提升自己的道义意识,道德意识。这就是历史的力量。也正是当下中国政治依然是道义政治的表现之一。 现代很多人看到中国人如此尊重官员,就说这是官员崇拜,权力崇拜,说是奴性的表现,是劣根性。这完全是对历史的无知。中国人尊重官员的实质是尊重道义道德。历史以来,政治、政治家、官员都是和道义道德联系在一起的。能青史留名的政治家都是道义道德水准很高的人。 而在尧舜时代,即便是政府的首脑,也是经由政府的人才选拔机制而被推选出来的,这就是『禅让制』。因此,儒家一直推崇禅让制,而对夏以来的『家天下』而耿耿于怀。 也正是因此如此,儒家拥护暴力革命,支持『汤武革命』,甚至提出了暴力革命理论。在『五经』中,有很对对『革命』的理论解释。譬如【尚书】:『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诗经】『帝迁有德』等。总之认为,如果政府首脑偏离的道义,变成无道无德之昏君,就有理由采取暴力将其推翻。
为生民立命:儒家革命思想
为生民立命:儒家革命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对革命的态度上,孟子与【五经】是一致的,作为政府首脑的『君』,之所以为政府首脑,为君,原因就在于其拥有的道义和道德水准,一旦他失去应有的道义道德,那他就是称其不上政府首脑,称其不上君了,因此他应该由被更有资格的人取而代之。而在世袭制的前提下,唯一可行的方案是暴力革命。 因此,暴力革命是对尧舜时期禅让制的退而求其次的替代,是一种世袭制前提下的政府首脑选择程序。 总之,对于专业政治模式来说,政治人才,包括政府首脑,是经由政府的人才选拔程序,根据道义道德的标准,选举出来的。选择的主体是政府,而非政治专业之外的人民。历史以来,这种人才选拔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可的。 相反,在现代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中,政治人才是由政治领域之外的人民选举的,选择的标准只能是一时的民意,甚至是民众一时的兴起,而缺乏更深厚更稳定的道义道德标准。于是连电影明星这些娱乐人物,这些中国传统中的『戏子』们都可以被选做总统、州长,连大富豪们,中国传统中的豪强们,也可被选做州长、总统。 毫无疑问,中国历史以来的由政府的人才选拔程序选出的人才,更由于由民主的选票程序所选的人才更优秀,更有道义道德。政治是一个专业,包括政府首脑在内的政治人才的选拔,是政治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事,也理应由这个专业的内部人士来选拔,而不应该不属于这个专业的人民来选拔。西方的民主政治,之所以,将政治人才的选拔权交给政府,原因在其政府模式是非专业化的,政府和人民之间并没有形成清晰的专业界限,导致两者都是不独立的,政府不政府,人民不人民。 在专业化政治模式中,把本属于专业内的政治人才的选拔,直接交给人民,那是政府的失职,是对人民的不尊重,是扰民。 二 政治专业化的实质是,在政治、政府与人民之间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双方谨守界限,无不干预,但其重点是维护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独立,免受政府的干预。因此,在儒家思想中,最理想的政治状态是『无为而治』,『垂衣裳而天下治』。
儒家政治思想:内圣外王
儒家政治思想:内圣外王 在【资治通鉴】的漫长历史中,一旦社会转好,用的词语往往是,政治『宽简』,政治『清明』,而后是民风反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类。『宽简』、『清明』都是政府不过多干预人民的表现,都是无为而治的表现,也都是政治严守专业界限的表现。 人民严守专业界限,不去过问政治专业内的事,实质上是为他们免去政治事务之烦恼,保障他们更安心的去独立自主地生产和生活。当然,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政治专业自身的利益集团化,随着政治官员的利益集团化,高官成为厚禄的代名词,升官与发财合为一体,政治的专业壁垒也就形成了政治、政府与人们的利益壁垒,形成了官官相护和官民对立。 中国历史上的由政治专业化所形成政治利益集团化,与西方社会的『专制政治』、『统治政治』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政治专业化后,政治和人民成为两大独立主体,也正是因为这两者成为界限分明的独立主体,也就是出现的政府与人民间的之间互动的问题。尽管在一般情况下,双方互不干涉,但是,双方却一直存在之间的互动渠道和机制,一旦一方出现严重问题,另一方就会站住出来加以制止。这就是涉及到,道义政治的另外一个特征,即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直接互动。 但是,在西方社会,由于没有实现政治专业化,政治、政府与人民相互交叉和混杂,各自都没有形成一个独立主体,政府不独立,人民也不独立,就不存在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问题,要么是反过来,人民完全依附于政府、政治家,即贵族领主,这是中世纪的状态,要么是人民象防贼一样去提防政府,这是现在的民主政治的状态。 以上论述了,不与民争业和专业化是道义政治的两大特征。除此之外,道义政治还具备第三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与人民的直接沟通和互动。 尽管,中国专业化的政治模式使得政治、政府与人民之间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专业界限,政府和人民均实现了独立。但是,两者之间并非是孤立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保持者密切的专业联系和直接互动的。 在形式上,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专业联系和直接互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是政治人才的选拔是直接面对人民的;二是政府会直接深入民间进行调查研究,针对重大情况,直接决策和干预;三是人民会发动起义,直接组建新的政府。 三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关键并不在丞相的职位和制度,而是面向人民的官员选拔制度。真正对皇权构成制约的,正是这个官员选举制度。从原则上说,这些官员是代表民间的,代表人民的,是人民官员、人民代表。但是,不是简单的民意代表,而是更高级别民意,即道义的代表。他们原则上是应该『从道不从君』的。
儒家政治话语权:道统
儒家政治话语权:道统 但是,现实是,无论是皇权世袭的皇帝,还是来自民间的大臣,都有可能偏离原则,不守道义,而只顾私欲,沉溺声色犬马。任何一方背离道义,双方之间就会出现冲突,并相互制衡。最坏的情况是,皇帝和所有的大臣都偏离道义,整个政府就成为一个私欲的政府。这意味着政治原则彻底失效,人民生灵涂炭,人民起义便会出现。 对皇帝构成制约的,是大臣的整体,而非其中的某一个人。丞相即便权力再大,也只是一个人而已,并不能够代表大臣的全体。如果朱元璋真的想专制,他就不应该仅仅废除一个丞相职位,而应该彻底废除向民间选拔官员的制度,或者什么事都自己干,或者把所有的官员都换成朱家人。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意味着他无法专政。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代表世袭的皇权,而大臣代表民间和人民。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初却是一个特殊情况,朱元璋原来并不是皇帝,他本来也是来自民间,来自人民,而且曾是非常贫穷的农民。这样一来,就拥有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新任皇帝,另一个身份是来自的民间、人民的官员。 作为一个非常贫穷,甚至孤苦伶仃的农家子弟,朱元璋对基层农民的疾苦可谓刻骨铭心。农民贫穷的最大原因是什么?是没有地。农民失地的原因是什么?是被有钱有势的人兼并甚至强占了。而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显然并未忘记初心,借助皇权,以高压手段,包括大规模『屠杀功臣』,强令地主豪强交出土地,分给农民。 自『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消失以来,土地兼并就成为中国历史中周期出现的顽疾。土地兼并就意味着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就是最大的不道义,而反土地兼并,就是让广大农民重新拥有土地,就是最大的道义。而在自东汉至今天的中国历史中,有三次反土地兼并最为突出。第一次是北魏和唐朝的均田制,第二次就是朱元璋搞的,第三次是新中国的土地革命,基本上600年一次,因此,朱元璋废除丞相之职位,并非意在专制,而是意在维护道义。当时的丞相胡惟庸,以及其他的功臣们,登上高位之后,开始私欲膨胀,凌辱百姓,兼并土地,践踏道义。大明江山能够维系300年,全仰仗开国之初,朱元璋所打下的道义基础。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受明末随传教士而来的西方民主政治蛊惑之产物,是中国最早的崇洋派和西化派。一味崇尚权力制衡,崇尚机械的制度,而对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道义本质缺乏认知,对中国政治的评价,充斥偏见和扭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