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人类学学报 摘要:辉河水坝遗址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埋藏于辉河右岸第2级阶地,出土了罕见的人类居住遗迹、墓葬、篝火遗迹和由大量动物骨骼堆积的灰坑等,以及许多陶片和大量的石制品。本文研究了遗址中发现的4111件石制品,包括细石核、石片、石叶或细石叶及其进一步加工的各类工具。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石制品揭示了其工具的完整制作过程,原料、类型与技术反映了其较为固定而典型的细石器生产工艺流程。这种细石器工艺在呼伦贝尔地区广泛分布,为研究草原地区早期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生态环境的演变以及与西伯利亚、蒙古国同期文化关系的对比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细石器工艺;辉河水坝遗址;呼伦贝尔草原
辉河水坝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细石器遗址(图1)[1]。该遗址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埋藏于辉河右岸第2级阶地,出土了罕见的人类居住遗迹、墓葬、篝火遗迹和由大量动物骨骼堆积的灰坑等,以及许多陶片和大量的石制品。石制品以石叶和细石叶制品为主,尤其是细石器制品富有区域性特点[2]。
呼伦贝尔地区发现有大量的细石器遗址。过去的研究表明,呼伦贝尔的细石器工艺技术,在新石器时代盛行并达到了顶峰[3],进入历史时期,这种技术依然存在,特点基本保持3期刘景芝:呼伦贝尔辉河水坝遗址的细石器工艺探讨一致,但逐渐衰退。在发现的细石器遗址中细石器占绝对优势,其他制品较少。
关于细石器,目前在中国考古学界已经有比较一致的共识。安志敏解释为,“细石器是一种采用特殊的工艺技术而生产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细石叶加工所成的石器,它们是作为装备骨、木等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4]。贾兰坡也认为,“细石器是随着复合工具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石器多很细小,主要是用细小的石叶加工成的,目的又多是为了镶嵌,即把细石器镶嵌在骨、角或木柄上作为生产工具或武器”[5]。严格地讲,“细石器”是指采用间接打制或压制石叶或细石叶而形成的小型精细工具。但是,在以典型细石器制品为主的遗址中还常常伴有一般的石制品,这些主要是预制细石核的产品及其再加工的器物。辉河水坝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细石器遗址,间接打制或压制产生的石叶和细石叶及细小工具是其主要特色。本文通过对该遗址石制品类型与技术的分析,探讨了细石器的生产工艺。
1辉河水坝石制品类型划分
本文观察的石制品材料共计4111件,包括石核(64件)、石片(2116件)、石条(92件)、石叶(576件)、细石叶(855件)、工具(408件)。石核中包括预制石核(舌状或窄形楔状①、宽形楔状、不规则形)和成形细石核(锥状、宽形楔状、窄形楔状、柱状和不规则形);石片包括预制石核侧面剥片、预制石核台面剥片(初期台面剥片和中期台面剥片)和其他剥片;石叶和细石叶都可进一步划分为完整者、近端断片、中段断片和远端断片(表1)。
……
全文阅读下载
原文发表在《人类学学报》第29卷第3期,2010年8月
作者简介:刘景芝(1951-),女,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E-mail:ljzh98@hotmail.com
[/td] [/tr] [t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