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5|回復: 0

一个真实的朱熹是什么样子(图)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0-7-26 13: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726489682561927.jpg

2 n% D" P: x5 X' }$ m
" Z( g. Y! R. P$ |    今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诞辰880周年。朱熹虽为一全才型人物,但因其被后世目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故长期以来对其研究多从哲学层面对其学术思想进行阐发。近年来,学界关于朱熹研究有很大的拓展,这里择要略作评述。
0 N7 d: }$ c8 _$ k& M" O" B2 ]6 x' R; |7 ^% x1 K" X
    ■关于朱熹哲学思想研究的几个分歧 ' J: q  v7 o7 P9 O2 g  p5 k; P, ?
1 }5 U/ L. C* w0 g$ Y" P5 O$ g  |
    近年来,关于朱熹哲学思想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 f/ c6 t( \7 N! @: D/ Z

  G2 K- M) o$ _) Q7 K    1.关于朱熹的理欲观:从批判走向正面理解 1 ~  w0 u1 `: y" M7 e

% [' g' t. U  O2 w! M' p/ V6 _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无疑是朱熹哲学思想中知名度最高、争议最大的。“五四”时期,朱熹的这一观点结合“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被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当做批判“吃人的理教”的标靶加以鞭挞,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对此批判又进一步呈现扩大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对朱熹认识的深入,逐渐有了从正面理解朱熹理欲观的声音。时至今日,分歧仍然存在。正面的观点主要认为所谓“灭人欲”并非提倡禁欲,而是节欲,节制过度的欲望追求,以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谐,不为物欲所纷乱;也有人认为朱熹的理欲观是针对统治者而言,是对统治集团骄奢淫逸的劝诫;更有学者认为天理是指符合封建道德准则和自己等级地位的欲求,而人欲则是指违背封建道德准则和自己等级地位的非分欲求。反面的观点除继续强调朱熹的理欲观是剥夺劳动人民最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甘愿成为思想统治和镇压的工具之外,也有人从沈继祖弹劾朱熹“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道命录》)等个人问题的考辨出发,对朱熹的理欲观加以挞伐。 6 n' {; i; T& K  @! }( w

+ m0 ^3 v; a- ?. o    2.关于“理一分殊”:学者对其解读仍争论不休
$ r7 R" I' H& e3 [

" P3 P6 p! A6 @8 h& x    理一分殊的观点并非朱熹首倡,但他丰富了这一理论的哲学内涵,使之成为程朱理学的最高本体论哲学原则。朱熹将宇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特别是人与万物的关系,统统纳入到“理一分殊”的理论之中予以解释。他说:“世间事,虽千头万绪,其实只一个道理,理一分殊之谓也。”(《朱子语类》)由于此命题内蕴丰富,导致学者在解读时争论不休。近年来的研究已不再简单认为“理一分殊”是一种天理观和伦理观,是讲“一理”与“万理”之间的关系。但对“理一分殊”的解释,仍有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理一分殊”就是“道一理殊”,道流行于天地之间,这就是“道一”;一理散为万物之理,这就是“理殊”。万物各具之理既是一理之“分”,又是一理之“全”,是分和全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万物各具之理,既与“一理”同,又与“一理”异,是同与异、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有学者则认为“理一”不是实体,是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分殊”是万物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理一与分殊的关系不是概念论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生命论的整体与分体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理一分殊”之“分”不是读作平声的动词,而是读作入声的名词,意为“责任、义务”。由此解释“理一分殊”是指“理”高高在上,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原则,体现在日常之中,则是因人们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责任。 # b  i; f- d2 ~. J

9 C; K2 R' p! w8 h    3.关于“心性论”:在四个问题上存在争论
: y; u% d4 V8 \" i0 C% w! I/ j
. p. m8 p6 \% }' q5 t# J9 B0 b- P8 `) K    朱熹的心性学说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人为何应当是有道德的?此为心性学说的主要方面,属于从理论上去论证的问题;其二是人如何才能成为有道德的?这是心性学说的最终落脚点,是一个从实践上如何行为的问题。针对为何的问题,朱熹从本体层面提出了一个复杂的论证系统,涉及到理、气、性和心四个最主要的概念,可以简要概括为“性体心用说”和“心统性情说”。对朱熹心性论的理解,争议较多的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心属于理还是属于气;心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心与理之间的关系是相同还是相通;朱熹的心性论是理气二元论还是一元论,以及对朱熹心性论是非功过的评价。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