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3|回復: 0

朱元璋的"至亲"(图)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0-7-21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721337282084782.jpg
, M' o. l9 o  A
! l  q1 x0 o# G/ p
    如何保证大明江山永属朱家?朱元璋寄望于分封诸王的制度。他在《祖训录》中,强调子孙们必须“勿失亲亲之义”,否则就会“倾朝廷而累身己也”。《祖训录》中有这样一段,说:
3 h$ \4 a7 C1 |8 ?5 h" {2 m2 i. e7 ^% i7 ]0 x( K- Y$ Z6 e
    “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倾朝廷而累身己也。”
" d4 [' B. I7 J$ X. ~. ^, K9 X, x0 Y! z4 n, W
    这段话是直接向得到“王”位的人说的。能得王位的都是至亲。其实,要以一个家族永远统治天下,实在极不容易。最直接、必然的思路是:由自己最亲的人来掌权,具体办法是让其中最具血脉直系的长子来做皇帝,其他的人,依次封王。王的责任是使皇室有一道藩卫。藩,这个字的意思是藩篱、屏障。天下很大,把各地方分封给至亲的人,大家又很明白“亲亲之义”,都守本份,又保卫朝廷,这就很安全了。 * @* N! ]: q0 \
# O. n. L2 F! ?1 P$ h8 Q7 Y& }
    但是事实上没有法子实现这样的理想。朱元璋死,传位给孙子,朱元璋的弟弟就起兵夺了帝位。
) I% R$ h8 K7 _$ a2 H! M: S) [0 ~( Q2 B6 t
    朱元璋有没有预想到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也许想过。传说朱棣(明成祖)夺帝位时,朱允T(建文帝)在宫中大火之后失去踪迹了,是按祖父朱元璋的安排,由宫中地道出走的。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朱元璋对于自己亲人相争的可能性,仍然看得很大。不过,他始终只能够寄望于大家都能按“亲亲之义”来行事吧。
( A: e& |. d1 P# M' z9 @- d- m+ {2 E
    由于预想到子孙可能相争,所以必须规定皇位继承的制度、次序。当一两代以后,子孙蕃众,不容易说清楚每一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只要每个儿子有三、四个儿子,那么到了这一辈就过百个,再下一辈就是几百个。
8 a" \" f$ F- K' f- B  s- p& A* b! W* O/ @! k
    朱元璋设计了一个制度,在各个子孙出世的时候,取名要按照一个制度,那二十多个王子的儿女,名字有二个字,第一个字是预定的,一看就知是哪一系。第二个字,取的偏旁,以金木水火土为序。一看就知道是哪一系的第几子。
. J9 n; R5 }) p3 U
3 W9 ], O5 I2 _# m8 |& l' h! h8 l  p; W    这种种周密的设计,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且不去说它,但可以知道朱元璋是全力寄望于亲族,大家有地位上的次序,又都发扬亲亲之道。这样来使朱家永远拥有天下。
. h& H# m8 A+ N) i; E2 }- V( D4 @) f0 z3 u
    朱元璋既然把保持政权的希望,重点放在亲族上,那么自然也要给他们实际的利益。这些藩王们的俸禄是非常高的。亲王的禄米是每年一万石,郡王(亲王的世子)二千石,依次而下,一代代递减,到了第七代,奉国中尉,也有二百石。虽然每一代递减,但这时各代的人数都大大增加。现在可以找到的纪录,万历二十九年(一六一一年),宗藩人口已达到313712人;天启六年(一六二六年)达到627424人。这些贵族都有禄米,政府的收入,根本已经无法应付。
: k7 {8 z6 K) @5 \- Q$ e% S* D/ u5 L  V' F9 D. m
    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润列出收支数字。天下岁贡京师粮食四百万石,但给诸王府的宗禄支出就达到八百五十三万石。从地方上看,以山西为例,存留粮一百五十二万石,但宗禄支出要三百一十二万石。 ! q1 X2 t, Y: B5 Y

* v$ c( D0 o! z$ t$ H" ^    社会上的利益这样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这些藩王们还直接掠夺民田。方式有二:一,把一批民田说成是荒地、退滩地、闲地,上奏皇帝,经皇帝批准了,就占有这些田地;二,以权势压力,低价收买,强硬白占,或者说是自愿“投献”。明代诗人何景明有句:“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 a% t/ v, I2 g
4 `  c7 V! S5 Z9 @9 k) r4 p* {% s9 M
    这里面蕴含的巨大矛盾,就是干柴,一旦有火头点着,遍地造反,就燎原了。那就是明朝的末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