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96|回復: 0

[汉语词典] 汉字、汉语和汉字文化圈及其修辞(4)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2-4-25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汉学网
五、对汉字、汉语的崇拜和神秘文化  
汉字是中国人的崇拜对象。尤其是那些表示吉祥的汉字例如:“福、禄、寿、喜、财”等字。中国人特喜欢“寿”图、百“爱”图、倒写的“福”字、瘦而长的“寿”字。汉字和汉语也是神秘文化产生的重要来源。例如咒语:A、“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走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B、“凡欲令妇人爱敬,子日取东南引桃枝,则作木人,书名,安而上,验。”C、“凡男人欲求女私通,以庚日,书女姓名,烧作灰,和酒服之,立即密验。”道教的咒语:A、“原来道家的人,早已发现六个字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六个音对人体器官的影响。这六个音就是所谓六气:嘘(口四)、呵、吹、呼、嘻。那些修神仙的道家人士们,清晨的时候,面对东方,在生气生发的那段时刻,发出这六声,引通体内的气脉。当发此六音,不是大声吹叫,而是轻轻地,声音的大小以自己可以听见为准,一直练习,每次作到腹中无气时为止。”B、牙疼咒:“牙疼方:虫是江南虫,身是赤勇子,合向草中藏。自何来咬人?牙齿钉在梁南头,一订永年死。急急如律令,敕摄。”“先叫牙疼人阿嗽三声,然后书七个虫字,香炉上度过,钉在南墙上。”
巫术:语言的巫术――谐音法。唐李冗《独异志》说:“鲍瑗家多丧及病,淳于智为筮之。封成云:‘宜入市门教十步,有一人持荆马鞭,便就马取,悬东北桑树上。无病,三年桑得财。’如其言,后穿井得钱及铜器二十万。”“丧”和“桑”同音。“鞭桑除丧”!
“密宗所谓的三密,就是身、口、意的三重的神秘。”“密宗之所以成为神秘的特点,它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神咒‘声密’的秘密。这里所谓的‘声密’,就是密宗所称三密之一的‘口密’,也便是一般人所谓的‘咒语’”。其实在佛教之前,古代印度文化的核心婆罗门就已经很是重视咒语的作用了。
南怀谨说:“甚至,是新的科学,正在追求银河系统的音波作用,但所研究的目标,也还没有转移到探索声音与宇宙万有生命关系的神秘作用。”“至于密宗所谓三密之一的‘口密’――‘声密’,在东密而言,它所根据的,是印度上古梵文字母的声与韵的组合。”“至于利用声音促使人与动物等的生命,得以启发生机,或者感受死亡的秘密等,在目前科学范围内,还是一片空白,尚须有待新的研究和努力。”(注: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28页、30页、31页。)符和道教:A、《龙鱼河图》:“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黄帝出车决曰:蚩尤无道。帝讨之。梦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帝悟,立坛而请。有玄龟衔符从水中出,置之坛中,盖自是始传符。”B、“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泰山石敢当”。C、符其实都是汉字的一些特殊形体线条的组合。对汉语和汉字的分析和重新组合也是释梦的重要方式之一。玩弄语言文字是算命术的重要的技巧。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人特别喜欢的汉字游戏文化。

六、汉字和修辞

汉字和修辞的问题,一般说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修辞在汉字产生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汉字在汉语修辞中的地位和作用。
修辞手法是汉字构造的重要方式。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正是汉字中运用最广泛的手段。比喻,例如:“笔”,从竹,象竹子在风中所发出的声音。借代,例如:明=日+月。“鲜”=鱼+羊!“爱”中得有“心”!象征,例如“物”字是用牛来象征万物。
在汉字的基础上,汉语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例如:析字、组字、双关等。双关,例如海瑞的大大的“寿”字,包含着“生母七十大寿”6个小字。联边,指的是连续运用偏旁相同的汉字来提高表达效果。例如: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游逍遥。(车马店对联)汉字游戏文化大都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汉字和修辞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文言问题。
文言是人所皆知的,然而却是非常难下定义的一个东西。文言并不等于古代汉语,是文人创作的书面语言,它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汉字的超方言、超口语的产物。正如张中行所说;“汉字与声音的关系很松散,因而它有多靠形状表示意义的能力,也因此就可以不随着口语移动,稳坐原地,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注:张中行:《文言与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文言是超稳定的,这正如中国社会本身一样。文言的超稳定特点是由它的超时空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它超时空的特点是由汉字所赋予的。
文言最大的文化特点是简洁典雅。这是由一整套独特的修辞手段所组成的。文言所具有的这一套独特的修辞手段,正是古今汉语修辞的核心内容。在今天和以后,文言修辞手段依然是具有生命力的,是不可以轻视的。
汉语修辞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现代汉语修辞学;(二)古代汉语修辞学;(三)文言修辞学。文言修辞学不同于现代汉语修辞学和古代汉语修辞学,是不能被前两者所代替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