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城市快报 “荆”和“楚”是同一种灌木的不同名称。这“异名同实”的二者,也有细微的区别,就是――“荆”是这种灌木的雌株,“楚”是这种灌木的雄株。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旧称“荆国”,中原地区的国家有时称其为“楚”或“荆”,或称之为“荆楚”“楚荆”,或蔑称之为“荆蛮”。这也证明了“荆”“楚”二者的异名同实。
灌木“荆”“楚”在山野丛生,阻塞行路,因此用“荆棘”比喻前进路上的障碍和困难;“披荆斩棘”就是克服困难前进。“楚 ”是雄性灌木,春天时盛开青紫色的穗状小花,重重叠叠,整齐而鲜明;故“楚楚”表示鲜明整洁的意思。如“楚楚动人”“楚楚可怜”形容年轻女子的娇弱可爱。 “衣冠楚楚”,形容人的穿戴整齐漂亮,原为褒义,后因词义的转移,今多用于贬义。“翘楚”原指高出众薪的荆木,后喻指杰出的人才。
古人常用“荆”“楚”制成鞭打犯人的刑杖。“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向人赔罪,请求对方惩罚自己。“捶楚”则是古代刑杖的通称。“楚毒”泛指苦刑,“楚掠”“楚挞”指拷打。由此“楚”引申为痛苦,如“苦楚”“痛楚”“酸楚”“凄楚”“楚恻”等皆为悲痛之意。
东汉时梁鸿孟光夫妇隐居避世,孟光用荆枝作钗,用粗布制裙,后人便用“荆钗布裙”泛指贫家妇女的俭朴生活。由此,“荆”又产生了“贫寒”的意思――“荆室”指贫寒人家,“荆妻”指贫寒人家的老婆。“荆”又成为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拙荆”意为“我那笨拙的老婆”,“山荆”则意为“我那生长于山野乡村,没见过世面的夫人”。从这个例子,可窥见汉语词义从古至今的产生、发展、变化,呈现出多么复杂的状态!(谭汝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