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西安晚报
《伯牙绝弦》
近日读文章《琴之趣》,是说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我发现作者有一小疏漏:即误以伯牙为俞伯牙了,且行文中多次提到。譬如,“俞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琴艺呢?”“俞伯牙身处荒岛,不知如何度日”等等。事实上,此伯牙,而非俞伯牙。
《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东汉高诱对之注解时明确指出:“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荀子・劝学篇》说:“昔日觚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伯牙是当时的古琴名师,技艺高妙,马为听琴竟然忘了吃草料。《琴操》《乐府题解》均记有伯牙向连成先生学琴的故事。以上文献所述,皆直指伯牙。现代的《词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姓在上古时期就有。一些人以为周武王时誓不食周粟的伯夷,以及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伯乐都姓伯,不确。不过,屡进谗言陷害伍子胥的伯翰盼伯姓,查史料,其祖伯州犁,其父名伯郄宛。总之,伯在当时是个普通的姓。
那么为什么伯牙成了俞伯牙呢?这是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姓俞名瑞,字伯牙”。然而,这又不能全怪冯梦龙,事情另有原委。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当地口耳相传着这样一句俚语:“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直至今日,知音故事仍是汉阳特有的文化积淀,冠以“知音”之名的道路、建筑物比比皆是。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且都是去声,冯梦龙可能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由于《警世通言》流传广泛,俞伯牙这名字就越传越远,于是,以讹传讹了。
我久居汉阳,遇、俞二字读音确实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不听走音才怪。至于“名瑞,字伯牙”者,当为“小说家言”无疑。
以为伯牙即俞伯牙,连文化人亦被误导了。这点疏漏倘不指出,伯牙戴着“俞伯牙”的帽子,恐怕永世不得“正名”了。(苗连贵)
来源:西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