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方教育 6 余论
指示叹词的研究引起了我们对下面四个问题的思考:
1)汉语叹词体系的深化。过去二十年国内国外对话语和篇章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我感觉现在正是检讨传统上怎样处理叹词的好时机。(注:目前我们对叹词的认识,可以从一般对叹词的定义看到。《现代汉语八百词》:叹词是不参加句子组织的词,一般出现在句子的前头,有时候也插入句子的中间。(14页)《现代汉语》: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应答的词,如哎、啊、唷、哎唷、喂、嗯、唔等。这些词在句子当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不同其它实词发生特定的关系,也不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但是它们能独立成句,所以是一种特殊的词类。(298页))譬如说,传统语法书上的叹词,其实有好一部分都跟话语、篇章的结构有很密切的关系,利用当代研究的成果,可以对这个词类进行更准确、更细致的描写和解说;2)指示叹词跟指示代词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的渊源如何?比如说,“喏”跟“那”有没有同源关系?这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3)Dixon(2003)用语言类型学的方法来研究指示词。文章指出,世界上各种语言当中,能表达指示意义的词一般只有三种,一种是名词性的(如“这”),一种是副词性的(如英语的there),还有一种是动词性的。本文提出的指示叹词,既不是名词性的,也不是副词或动词性的,反而是叹词性的。这很可能是人类语言里的第四种指示词;4)指示叹词的现场和非现场用法之间,是否存在语法化的关系?如上所述,我们相信,指示叹词的非现场用法(如提示、篇章标记等)很可能是从它们的基本用法(原始用法)虚化而来的。
【参考文献】
[1]戴庆厦 徐希艰 1992 《景颇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2]高彦梅 2001 感叹词如何体现话语基调,《外语教学》(西安)第3期,14―18页。
[3]贺阳 1994 京话的语气词“哈”字,《方言》第1期,60―63页。
[4]何兆熊 1989 《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胡明扬 1981 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下),《中国语文》第5、6期,347―350页及416―423页。
[6]黄伯荣 1996 《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
[7]林伦伦 1992 潮汕方言的虚词及其语法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8卷第1期,53―61页。
[8]刘宁生 1987 叹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3期,49―55页。
[9]李新魁等 1995 《广州方言研究》,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10]李永明 1989 《衡阳方言语法》,长沙:湖南出版社。
[11]李永明 1991 《长沙方言》,长沙:湖南出版社。
[12]陆镜光 1996 汉语方言里的语气词、字调、和语调的关系(Utterance particles, tone, and intonation in Chinese: A comparative dialectal perspective),香港语言学学会1996年学术年会。
[13]吕叔湘 1983 《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14]罗竹风主编 1987―1995 《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5]欧阳伟豪 2000 起始助词的直指成分与感叹成分的差异,粤语助词讨论会,香港理工大学,2000年11月。
[16]钱乃荣 1997 《上海话语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许宝华 汤珍珠 1988 《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8]钱乃荣 2001 苏州方言的语气助词(提要),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
[19]尹世超 1999 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方言》第2期,95―103页。
[20]张伯江 方梅 1996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1]张惠英 2001 《汉语方言代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1997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香港:商务印书馆。
[23]周一民 1998 《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北京:语文出版社。
[24]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作者:陆镜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