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5|回復: 0

[史學] 读《元典章》校《元史》(8)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1-8-17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四  标点错误


  校点《元史》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校勘姑置不论,仅就标点而言,由于元朝族名、人名、地名译名混乱,纪、志案牍文字冗杂,往往文义难晓,其困难也要高于其他正史的标点。中华书局校点本《元史》出版后,陆续发现了标点中的少量问题,因此在80年代重印时,挖改标点错误近百处。但通过对读《元典章》,仍可发现一些“漏网”的错误。如周良霄先生根据《元典章》卷五七《刑部十九・诸禁・禁宰杀・禁回回抹杀羊作速纳》,正确地指出:校点本《元史》卷一○《世祖纪七》至元十六年十二月“丁酉,八里灰贡海青。回回等所过供食,羊非自杀者不食,百姓苦之”一条,“贡海青”后不当断开,而应紧接“回回”。[17]这一类标点错误,还可以续举两例。
  1.《元史》卷八二《选举志二・铨法上》(2045页):
       延v四年,部议:“江浙行省各路见役司吏,已及两考,选充仓官,五万石之上,比同考满出身充典史,一考升吏目。五万石之下者,于典史添一考,依例迁叙。湖广行省仓官,如系路吏及两考,选充仓官一界,同考满出身充典史,一考升吏目,迁叙库官,周岁准理本等月日,考满依例升转。”
  此条详见《元典章》卷九《吏部三・官制三・仓库官・仓库官升转》:
  延v四年十月,行省准中书省咨。来咨:“抚州路备大盈库申,库使张京另无俸给,如蒙定俸给禄,唯复依湖广省元拟,库官周岁满替,准理路吏月日,考满依例升转。官吏俸给已有定例,外据仓库官升转一节,本省未奉前因,咨请照验。”准此。送据吏部呈:奉中书省札付,本部呈:“江浙省咨:‘各路司吏历俸已及两考,在役,选充五万石之上仓官一界。如无侵欺粘带,合无将历过仓官月日比路吏一倍折算。历五百石(引者按:原文如此,据上下文当作五万石)之下仓官月日,以二折三。与元役路吏俸月通九十月,照依见奉递降通例,历典史一考升转。唯复五万石之上者,比同考满路吏出身,充典史,一考升吏目;五万石之下者,于典史内添一考,依例迁叙。’本部议得:江浙行省各路见役司吏,已及两考,选充仓官。如无侵欺粘带,比同考满出身,充典史,一考升吏目,依例迁叙相应。”都省仰依上施行。奉此。已下主事厅标附格例去讫。今奉前因,本部议得:江西省咨仓库官役满,未奉升转定例,以此参详,合依呈准江浙省元拟,如系路吏历俸已及两考,选充仓官一界,另无侵欺粘带,比同考满出身,充典史,一考升吏目迁叙。库官周岁,如无粘带,准理本等月日,考满依例升转。如蒙准呈,移咨行省照会,札付本部,为例遵守。具呈照详。都省咨请依上施行。
    本条核心内容,是最后一段有关仓库官升迁的规定。这项规定讲了两种情况。第一,如果是由历俸两考路吏转任的仓官,任职一界后,比同考满(考满应为三考),即可充任最低级的首领官典史,再经一考,可升为级别稍高的首领官吏目。第二,如果是库官,任职一年后“准理本等月日,考满依例升转”。最后一句话,实际上没有讲清楚“本等月日”和“依例升转”的确切含义,或许就是文件开头“依湖广省元拟,库官周岁满替,准理路吏月日,考满依例升转”的意思,对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元史》中“一考升吏目,迁叙库官,周岁准理本等月日”的标点有误,应当改为“一考升吏目迁叙。库官周岁,准理本等月日”。前面讲仓官,后面另讲库官,并非一事。元朝仓库官并称,但仓官地位似乎略高于库官。《元典章》卷九《吏部三・官制三・仓库官・仓官贴补库官对补》,引用武宗时临江路总管万少中(姓万,散官少中大夫)上言,谓“仓官已有养廉定例,尚蒙省部定立出身,惟库官另无俸给养廉,又无优升定例”。如按照《元史》原来的标点,仓官升典史,升吏目,又“迁叙”库官,是不合情理的,只能自“库官”开始另作一句。
  另外前引《元史》中“湖广行省仓官”六字,实系赘文。从《元典章》可以看出,这条仓库官升迁的规定是由吏部拟定、中书省批准,咨发各行省通行的。如《元史》所言,则一似单独针对湖广行省,谬甚。《元史》致误之因,大约是由于公文原件开头有“湖广省元拟”一语,遂将其插入通行规定之中。此类错误在《元史》特别是《选举志》中并非个别事例,兹不具列。
  2.《元史》卷一○四《刑法志三・食货》(2649页):
  诸犯界酒,十瓶以下,罚中统钞一十两,笞二十,七十瓶以上,罚钞四十两,笞四十七,酒给元主。酒虽多,罚止五十两,罪止六十。
此条详见《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课程・酒课・犯界酒课不便》:
  大德五年,江浙行省,据左右司都事赵承事呈:……照得元准中书省咨,……都省议得:今后犯界酒一十瓶以下,追罚钞一十两,决二十七下;一十瓶以上,追罚钞四十两,决四十七下。酒虽多,止杖六十,追钞五十两。
    从《元典章》中很容易看出《元史》的标点错误。“笞二十,七十瓶以上”当标点为“笞二十七,十瓶以上”。《元史》(也许是此前的《经世大典》)在删节原始公文时,将“二十七下”的“下”字省去,又将下一句“一十瓶”的“一”字省去,“二十七”与“十”两个数字相连,就很容易点错了。查百衲本《元史》,“罚中统钞一十两笞二十”只好是一行的结束,“七”字为下一行开始。校点本的标点不慎致误,与此也有关系。日本学者编《元史刑法志研究译注》时,则对此条进行了正确的标点[18]。(作者:张 帆)

    注释:

[1]参阅冯承钧《元代的几个南家台》,载氏著《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中华书局,1957)。
[2]元朝名为也先帖木儿的人很多。关于这一位也先帖木儿的材料,见《元史》卷一一二《宰相年表》、卷一三四《秃忽鲁传》、卷一九《成宗纪二》大德元年三月庚午条(译名作也先帖木而)、苏天爵《滋溪文稿》卷八《萧  墓志铭》(译名作野仙铁木儿)、同恕《榘庵集》附录贾仁《同恕行状》(称咸宁王野仙公)。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将他列入“鲁斋门人”,称其为“贞献野仙铁木儿先生”。
[3]《元典章》卷三六《兵部三・驿站・给驿・远方病故官属回还脚力》:“延v七年十一月钦奉至治改元诏书内一款:云南、四川、福建、广海之任官员,已有给驿定例。到任之后不幸病故,抛下家属无力出还,穷困远方,诚可哀悯。仰所在官司取勘见数,应付元去铺马车船,仍给行粮,递送还家。”同书新集《国典・诏令・至治改元诏》所载同。
[4]《元史》卷一○一《兵志四・站赤》。
[5]《元典章》卷三六《兵部三・驿站・给驿・礼上官员二千里外骑铺马》。
[6]引自刘坚、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元代明代卷)》(商务印书馆,1995)第335页。
[7]按《朴通事》虽成书于元末,但在明朝又作过一些修改,主要是把元朝的地名、官名、俗语用明朝通行用语予以改写。这里的“南京应天府丞”就是明朝地名、官名,并非元朝所有。
[8]参阅陈高华《论元代的站户》,载氏著《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
[9]见黄时鉴辑点《元代法律资料辑存》(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第198页。
[10]参阅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第1406~1407页的笺释与解析。
[11]《元典章》沈刻本此条三处“普昭”均写作“普照”,陈垣《沈刻元典章校补》未校,或因古代昭、照二字通假之故。然据《元史》,似仍应校改作“普昭”为妥。
[12]关于一部分元代白莲教徒使用“普”字命名的问题,参阅杨讷《天完红巾军与白莲教的关系一证》,载《文史哲》1978年第4期;同氏《天完大汉红巾军史述论》,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2);同氏《元代的白莲教》,载《元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
[13]周良霄《〈元史〉校点献疑》一文(载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编《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已注意到《元典章》的这条材料,以为“僧名则‘普昭’似较‘晋昭’合理”,唯未指出可能与白莲教有关。
[14]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第13~15页。
[15]郑玉《师山集》卷三《送赵典史序》:“典史,县幕官也。其受省檄,秩从九品下。其事则检举勾销簿书,拟断决。禄卑位薄,务繁任重,一县之得失,百里之利害,常必由之。”王礼《麟原文集》前集卷五《录事司典史谢宏用美解序》:“典史,司。县幕佐也。持案牍之权,与官吏相可否,其职任之系不轻。然率由吏老将至而始任焉。”按幕官、幕佐皆指首领官,是金、元各级机构中掌管案牍、统辖吏员、协助长官处理政务的低级官员的通称。有关制度,参阅许凡《元代的首领官》,载《西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16]《元典章》沈刻本此条“拟将”二字误作“拟合”。
[17]周良霄前揭文。
[18]见小竹文夫、冈本敬二编著《元史刑法志の研究译注》(教育书籍,1962)第178页。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