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81|回復: 0

[論史]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06-10-28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国学网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刘邦于秦末率起义军攻下咸阳,受项羽封为“汉王”后,又与项羽开展了长达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到前202年,在垓下之战时取得了对项羽的决定性胜利后即帝位,创立了汉朝,史称西汉。
汉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鉴于秦朝速亡,汉高祖废秦苛法,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租赋徭役,令军吏士卒及流民各归本土,给予田宅。有军功的给予食邑封赏。又抑制富商大贾,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这样使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文帝和景帝时,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继续与民休息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社会经济从恢复走向发展,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史称“文景之治”。由于汉初大封诸侯王,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制也加强了。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府库充实。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政治上,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推恩令》,滥封王子侯达408人,后又以“酎金”不足为名,夺爵削地诸侯106人。中央集权得以继续强化。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中国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武帝还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由此逐步统一思想,达到忠君以巩固皇权的目的。儒家思想也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并且历经2000年,到民国成立后才失去官学地位当时又建立国家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事业发展。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经济继续发展,但已潜伏危机,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外戚更加得势,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化,农民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家财亿万。哀帝时,西汉王朝在农民起义威胁下摇摇欲坠,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排除异己,树立党羽,收揽民心,笼络儒生,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死,孺子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相当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在征讨匈奴的同时,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对外交往,丝绸之路随之产生。而以“昭君出塞”为标志,汉中央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也在继续得到发展。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新朝的创立者王莽是利用西汉末年政治腐败,通过其外戚专政的地位和个人名誉来夺取皇位的。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平帝时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取得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总揽朝政。王莽的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受封,接着哥哥去世,由他担起全家生活的责任,莽极为孝顺母亲而有声名,尊敬嫂子,照顾侄儿,生活俭朴,平日博学多览,手不释卷,学习“礼经”,拜陈参为师,为人谦恭有礼,结交社会贤达俊士,折节力行,宗族称孝,师友归仁,为一时人望之所寄。并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
平帝死后,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帝。太皇太后据群臣之意,叫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为摄皇帝,自称“予”。此时王莽51岁,值公元6年,年号称为居摄元年,翌年,东郡太守翟义及槐里人赵明、霍鸿起兵反王莽,声势浩大,王莽派王邑平息,称帝之心浮现。此时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天告帝符,献者封侯”,莽则大加利用,献符命的人,皆得丰厚赏赐,有名哀章的人,更献上金匮策书至汉高祖庙,大意言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11人都有官衔,次日莽则入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国号“新”,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莽年54岁。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计8年,中国历朝除了贵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夺之例。
王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农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无田者按一夫百亩受田,一户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900亩)者,分余田给九族或邻里;设立“五均”、“六`”,管理工商业,严格管制物价和加强税收,实行经济垄断;屡次改变币制,货币名目繁多,换算复杂,造成社会和经济的极大混乱;更改官制名称,滥加封赏;规定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一系列改革,充满理想;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奉行不得其人,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又发动对匈奴和对东北、西南边境各族的战争。沉重的赋役徵发,残酷的刑罚,使人民怨声载道,加上连年灾荒,物价腾贵,终于引起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新末民众起义首先发生在北方边郡地区,接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爆发了农民暴动。天凤年间,王匡、王凤在湖北绿林山中聚众起义,称绿林军,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南阳大地主刘秀也组成舂陵军,参加起义。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这时另一支起义军赤眉军也在山东与王莽军作战。王莽发兵十万与绿林军战于昆阳。起义军以少胜多,刘秀在战斗中立了大功。绿林军乘胜直指长安。地皇四年(23年)长安发生暴动,王莽被杀。新朝亡。不久,刘秀称帝于河北,建立了东汉王朝。
新朝仅存十四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短命的王朝,它的出现只不过是西汉王朝与东汉王朝中间的插曲。王莽夺取帝位后的施政完全不合时势,造成天下更加动荡混乱,王莽的新朝很快就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覆灭。王莽之政治失败,史上评为改制无方,食古不化,不诚无物及人心思汉等。  
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新朝末年,绿林、赤眉军起义后,地方上的地主豪强也参加反对新朝的起义,其中加入绿林军的刘秀在南阳、颍川、河北等地的地主豪强、官僚集团支持下,势力最强。昆阳之战后,刘秀到河北谋求发展,镇压河北的农民军,并吞了北方各地的豪强武装,势力渐大。公元25年6月,刘秀在河北即皇帝位,即光武帝。他沿用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历13帝,共196年。
光武帝首先消灭了进入长安的赤眉军。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平定了四川的公孙述后,全国复归于统一。接着六次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对解放生产力起了很大作用,又在全国兴修水利,使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东汉的政权较之西汉要更为专制,光武帝把权力集中于尚书台, 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在此制度下,皇帝专制权利得以加强,但一旦皇帝昏庸或幼弱无能时, 尚书台大臣及外戚便能以“决尚书台”的名义,操纵国政。
和帝时,罢盐铁之禁,炼铜和铜器制作,丝织业等都有了发展。东汉商业发达,洛阳成了全国商业中心,南方的扬州、荆州、益州的手工业商业也都很兴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地主豪强的势力也逐渐强大,有庄园和武装。和帝以后,外戚与宦官的势力大为抬头。不断出现帝后临朝执政和外戚、宦官交互专政的局面。顺、冲、质、桓四帝时,外戚梁冀专政近二十年,财富积累达三十亿。东汉中叶以后,长期的世家大族执政,形成了具有垄断性的门阀政治。东汉后期朝廷中一部分官员和大学中的知识分子出现了品评时局的清议派,对宦官外戚专政不满,遭到了报复,形成了“党锢”之祸。桓帝以后宦官更嚣张,公开卖官爵,政治腐败到了极点,社会上流民遍地,暴动不断出现。灵帝时,北方爆发了有组织的黄巾大起事,终于瓦解了东汉。地方豪强这时乘机在各地拥众独立,相互争斗,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东汉在对外交往上继西汉后有很大的发展。章帝及和帝时,班超长期驻守西域,努力经营终使西域五十余国皆向东汉称臣并派出人质,年年来朝,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班超还派甘英出使古罗马帝国,虽未最终到达,亦至地中海岸。57年日本派使臣到中国,中日交往从此开始。
64年汉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遣郎中蔡值瘸鍪固祗(印度)求其道。蔡钟67年回洛阳,带回一些佛经,并邀请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一起回国。次年,明帝建洛阳白马寺,供摄摩腾、竺法兰居住,并翻译《四十二章经》,为中土佛教之始。道教据传是东汉年间张道陵集所创,他用符咒为人治病祈祷,称“太平道”,亦称“五米道”。佛教和道教两大宗教同时在东汉出现与盛行,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东汉虽谶纬迷信思想盛行,但在文化科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东汉初年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史学方面又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汉书》。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散文、乐府。东汉末有“建安七子”,都以文学知名,直接影响了三国时曹魏在文化上的突出地位。东汉中期的张衡不但是思想家、文学家,也是科学家,他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已能科学地观测宇宙和地震。和帝时,蔡伦完善了用植物纤维造纸的工艺,对人类文化事业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此外,东汉在数学、农学、医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