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5|回復: 0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22章表诗解1章以谢恩章明表标表以陈请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8 10: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龙】卷22章表诗解1章以谢恩章明表标表以陈请题文诗:
设官分职,高卑联事.天子也者,垂珠以听;
诸侯也者,鸣玉以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尧咨四岳,舜命八元,固辞再让,之让俞往,
钦哉之授,陈辞帝庭,匪假书翰.敷奏以言,
章表之义;明试以功,即授爵典,至太甲立,
伊尹书诫,思庸归亳,作书又赞.文翰献替,
事斯见矣.周监二代,文理弥盛.再拜稽首,
对扬休命,承文受册,敢当丕显.言笔未分,
陈谢可见.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
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
则有四品:一章二奏,三表四议.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章者明也.
诗经有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
赤白曰章.表者标也.礼表记谓,德见于仪.
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盖取诸此.
七略艺文,谣咏必录;章表奏议,经国枢机,
然阙不纂,各有故事,布在职司.前汉表谢,
遗篇寡存.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左雄表议,
台阁为式;胡广章奏,天下第一:当时杰笔.
观胡广其,谒陵之章,足以见其,典文之美.
晋文受册,三辞从命,由此是以,汉末让表,
以三为断.曹公为表,不必三让,勿得浮华.
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
【原文】全文1
章表第二十二

  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故尧咨四岳,舜命八元,固辞再让之请,俞往钦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然则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也。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思庸归亳,又作书以赞。文翰献替,事斯见矣。周监二代,文理弥盛。再拜稽首,对扬休命,承文受册,敢当丕显。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

  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章者,明也。【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标也。【礼】有【表记】,谓德见于仪。其在器式,揆景曰表。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
   按【七略】、【艺文】,谣咏必录;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然阙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布在职司也。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
左雄表议,台阁为式;胡广章奏,天下第一:并当时之杰笔也。观伯始谒陵之章,足见其典文之美焉。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公称"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
【原文】1
  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1。天子垂珠以听2,诸侯鸣玉以朝3。敷奏以言4,明试以功5。故尧咨四岳6,舜命八元7;固辞再让之请8,俞往钦哉之授9,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10。然则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也11。至太甲既立12,伊尹书诫13;思庸归毫14,又作书以赞15。文翰献替16,事斯见矣。周监二代17,文理弥盛18。再拜稽首,对扬休命19,承文受册20,敢当丕显21;虽言笔未分22,而陈谢可见。降及七国23,未变古式,言事于主,皆称上书。
     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24: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25,表以陈请,议以执异。章者,明也。【诗】云26:『为章于天。』27谓文明也。其在文物28,赤白曰章29。表者,标也。【礼】有【表记】30,谓德见于仪31。其在器式32,揆景曰表33。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  
【译文】
  朝廷设官各司其职,各级官吏共同治理国家大事。天子戴着皇冠受理政事,诸侯佩着玉器前来朝见。群臣上奏各种政见,帝王便据以查核其功绩。相传古代帝尧曾向诸侯之长提出询问,帝舜曾任命八个贤人;于是臣下有再三辞让的请求,帝王用信任和肯定的话授以重任:这些都是在朝廷上口头的对答,并未通过纸笔写成书面文件。可是,用言辞向帝王陈述,就具有进奏章表的意义了;帝王对臣下功绩的查核,也就是一种授予爵位的仪式了。到商代的太甲立位,大臣伊挚曾写【伊训】来训诫太甲;及至太甲改过而思念常道,从被流放的地方回到毫都,伊挚又作【太甲】三篇来赞美他。用书面文辞来扬善弃恶,就从此开始了。周王朝继承借鉴夏、商两代的制度,礼仪更为隆重。臣下对帝王常称:再三叩头、报答美命、敬受册封、敢当重任等,这些虽是口讲笔写兼用,但陈辞谢恩之义是明显的。到了战国时期,仍用商周格式,对帝王呈文,都叫『上书』。
秦初确定制度,才改『书』为『奏』。汉代规定礼节仪式,便把对帝王的上书分为四种:第一种叫『章』,第二种叫『奏』,第三种叫『表』,第四种叫『议』。『章』用于谢恩,『奏』用于揭发检举,『表』用于陈述请求,『议』用于提出不同的议论。所谓『章』,就是明。【诗经】中说,银河『为章于天』,意为文采明显。对于有文采的事物来说,红白交错就是『章』。所谓『表』,就是表明。【礼记】中的【表记】,就是君子的品德外现于仪表的意思。对于用作标志之物来说,测量日影的器具就叫『表』。『章』、『表』的名称,就取之于这种意义。
〔注释〕
 1 联事:联合处理政事。
  2 垂珠:古代帝王的礼冠上有十二条丝绳,绳端系白玉珠。蔡邕【独断】称,汉明帝『诏有司采【尚书·皋陶篇】及【周官】【礼记】定而制焉,皆广七寸,长尺二寸,……系白玉珠于其端,是为十二旒(liú流)』。听:指听政,受理政事。
  3 鸣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身上佩玉,进退有声。
  4 敷:陈述。奏:进言。
  5 试:检验。这两句是借用【尚书·舜典】中的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孔疏:『敷者,布散之言,与陈设义同,故为陈也。奏是进上之语,故为进也。诸侯四处来朝,每朝之处,舜各使陈进其治理之言,令自说己之治政。既得其言,乃依其言明试之,以要其功,以如其言。即功实成,则赐之车服,以表显其人有才能可用也。』
  6 咨(zī姿):商议,询问。四岳:传为古代四方诸侯之长。汉代孔安国认为:『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诸侯。』(见【尚书·尧典】传)明代杨慎认为四岳是一人。(见【升菴经说·四岳为一人】)
  7 八元:传为高辛氏的八个好儿子。元:善。【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8 固辞再让:臣下对帝王的任命,再三表示推让。【尚书·舜典】中说舜、禹、垂、益、伯等人受到任命时,都曾表示辞让。

  9 俞:表示同意、肯定的应答之词。钦:敬佩。【尧典】、【舜典】中常用『钦哉』、『俞,往哉』等话。

  10 匪:非。假:借用。

  11 典:仪式。

  12 太甲:商王,商汤王的孙子。

  13 伊尹:商汤王的大臣,名挚。相传汤死后,太甲昏庸,伊挚作【伊训】以教导太甲。今存【尚书】中的【伊训】是后人伪托的。

  14 思庸归毫(bó博):【尚书·太甲序】中说:『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毫,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庸:常,这里指常道。毫:商都,在今河南商邱。

  15 作书以赞:【史记·殷本纪】详载其事:『帝太甲居桐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现存【尚书】中的三篇【太甲】,也是后人的伪托。

  16 献替:指劝善规过。献:进。替:弃。

  17 周监二代:这句是借用【论语·八佾(yì义)】中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监(jiàn践):借鉴。二代:指夏、商两代。

  18 文理:这里指礼仪。【荀子·礼论】:『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弥:更加。

  19 再拜稽首,对扬休命:【尚书·说命下】载商王任命傅说(yuè悦)为相,『说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稽首:引首至地的跪拜礼。对:答。休:美好。

  20 册:册命,帝王封爵的命令。

  21 丕(pī批):大。

  22 言笔:刘勰的解释是『发口为言,属翰曰笔』(【总术】)。即口头上说出来的是『言』,用文字写成的是『笔』。

  23 七国:指战国时期。

  〔注释〕
   24 品:类。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25 按、劾(hé河):都是检举揭发的意思。

  26 【诗】:指【诗经·大雅·棫(yù遇)朴】。

  27 为章于天:原诗是『倬(大)彼云汉,为章于天。』指银河成为天的文章。这里的『章』有文而明之的意思。

  28 文物:指有文采的事物。

  29 章:【考工记·画缋(huì汇)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30 【礼】:指【礼记】,【表记】是其中的一篇。

  31 仪:仪表。郑玄【三礼目录】:『名曰【表记】者,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礼记正义】卷五十四引)

  32 器式:指用作标志的器具。式:法。

  33 揆(kuí葵):察度。景:日光。表:古代用以测日影的计时器。【史记·司马穰直列传】:『立表下漏。』索隐:『谓立木为表以视日景。』  
 【原文】2  
按【七略】、【艺文】1,谣咏必录;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2,然阙而不纂者3,乃各有故事而在职司也4。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5,必试章奏。左雄奏议6,台阁为式7;胡广章奏8,天下第一:并当时之杰笔也。观伯始谒陵之章9,足见其典文之美焉10。昔晋文受册11,三辞从命12,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曹公称13:『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所以魏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14,则未足美矣。
【译文】
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各地歌谣也有闻必录;章、表、奏、议等治理国事的重要文件,其所以没有编录进去,是由于奏议的掌管各别而编纂者分工不同的原因。前汉时期的章表,留传下来的很少。到后汉时期,选拔官吏必须考试章表。左雄的奏议,成了尚书台的典范;胡广的章奏,被安帝称为『天下第一』:这都是当时杰出的作品。读胡广『谒陵』的章奏,可见其典范之作确是写得很美的。从前晋文公受周襄王册封时,曾三次辞让然后接受册命,所以汉代末年的让表,也以推让三次为限。曹操曾说:『写让表不需要三次,又不应文辞浮华。』因此,魏初的章表,大都就事论事,按实而书;按照华丽的要求来看,这时的作品是不够美的。
〔注释〕

  1 【七略】:西汉刘歆(xīn欣)所编古书目录,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今不传。【艺文】:指【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在【七略】的基础上编写的。

  2 枢机:指主要部分。

  3 阙:同『缺』。纂:编辑。【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所录【尚书】类有议奏四十二篇,【礼】类有议奏三十八篇,【春秋】类有议奏三十九篇,【论语】类有议奏十八篇等,这些『议奏』,均属石渠论,不属本篇所说的奏、议,故曰『阙而不纂』。

  4 故事:旧事,典章制度,这里略近于档案的意思。而:【太平御览】卷五九四作『布』。司:主管。范文澜注此句:『谓如【汉志】【尚书】类、【礼】类、【春秋】类、【论语】类各有议奏若干篇。又法家有晁错、儒家有贾山、贾谊等,诸人奏议皆在其中。』这与刘勰『阙而不纂』之说不符。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认为:『盖谓书奏送尚书者,则藏于尚书;送御史者,则藏于御史;送谒者者,则藏于谒者也。』此说近是。按【汉书·艺文志】有云:『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所谓『各有故事布在职司』,殆即指此而言。

  5 察举:选拔官吏。

  6 左雄:字伯豪,东汉顺帝时的尚书令。他的奏议今存【上疏陈事】等,见【全后汉文】卷五十九。

  7 台阁:指尚书台,东汉掌管帝王章奏文书的官署。式:楷模。

  8 胡广:字伯始,东汉桓帝时的司空,灵帝时为太傅。【后汉书·胡广传】说广『察孝廉,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