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晏子春秋】卷3内篇问(上)诗解16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17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18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题文诗:
齐景公问,曰君子之,常行曷若?晏子对曰:
衣冠不中,不敢入朝;所言不义,不敢要君;
行己不顺,治事不公,不敢莅众.衣冠无不,
中故朝无,奇僻之服;言无不义,故下之无,
伪上之报;身行顺正,治事公道,是故国无,
阿党之义.三者君子,之常行也.景公问曰:
贤君之治,其国若何?晏子对曰:其政任贤,
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上不犯下,
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必罪之;进善举过,
者有赏之.其政刻上,而宽饶下,赦过救穷;
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
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
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
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
尚亲贤君,治国若此.仁以爱民.景公问曰:
明王之教,民何若也?晏子对曰:明其教令,
先以行义;养民不苛,防以刑辟;所求于下,
必务于上;所禁于民,必行于身.守于民财,
无亏以利,立于仪法,不犯以邪,苟所求民,
不以身害,故下之劝,从其教也.称事任民,
中听禁邪,不穷以劳,不害以实,苟所禁民,
不以事逆,故下不敢,犯其上也.古者百里,
而异习惯,千里殊俗,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上爱民以,为法下相,亲以为义,是以天下,
不相遗弃,此明王教,民之理也.义以正己.
【原文】
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
晏子对曰:『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君;行己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之常行者也。』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君子的日常行为什么样?』晏子回答说:『衣冠不端正,不敢进入朝廷;说的话不符合义,不敢面对君王;自身行为不正,做事不公正,不敢去治理百姓。(君子)衣冠没有不端正的,所以朝中没有奇怪的服装;所说的话没有不符合义的,所以下面没有欺骗上级的通报;自身行为正直,办事公正,所以国家没有结党营私的邪行。这三个方面,就是君子日常所行啊。』
【原文】
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第十七
景公问晏子曰:『贤君之治国若何?』
晏子对曰: 『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贤君之治国若此。』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贤明的君主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晏子回答说:『他们在政治上任用贤人,在行为上爱护百姓;他们向下索取适度,自己的俸养节俭;在上位不欺凌下属,身居官位而不轻视困顿之人;放纵邪恶来坑害百姓的人要治罪,进谏好的建议、指出过错者给予奖励。他们治理国家,对上严格要求而对下宽容,宽赦犯错误的人而救助身处困顿的人;不因为自己高兴了便加以赏赐,不因自己生气了便加以处罚;不放纵自己的私欲而使百姓辛劳,不去构怨而危胁国家;上边没有骄横的行为,下边没有谄媚的德行;上边没有自私的想法,下边没有不当的职权;上边没有堆积过多朽败虫蛀的藏贮,下边没有挨饿受冻的百姓;不做横行之事,而主张下级服从上级,他们的百姓安乐而且崇尚亲爱。贤明的君主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
【原文】
景公问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以先行义第十八
景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
晏子对曰: 『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所求于下者,不(必)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法,不犯之以邪,苟所求于民,不以身害之,故下之劝从其教也。称事以任民,中听以禁邪,不穷之以劳,不害之以实,苟所禁于民,不以事逆之,故下不敢犯其上也。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爱民为法,下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遗,此明王教民之理也。』
【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说:『圣明的君王是怎样教化百姓的?』晏子回答说:『公布他的教令内容,并由自己首先实行;役使百姓不苛刻,用刑罚来防止他们犯罪;要求臣下不做的,君王也不做;禁止百姓做的,自身不去做。管理百姓的财物,不因自己的私利去挥霍它;制定了法规礼仪,不以邪行去触犯它。如果向百姓有什么求取的话,也不以自身的原因去伤害他们。所以,百姓会听从他的教化。根据实际需要来役使百姓,用得当的狱治来禁止邪僻之行,不以过度的劳役来使百姓穷困,不以不当的刑罚来坑害百姓,如果有禁止百姓做的事,君王也不以任何借口违犯它。所以,百姓不敢犯上作乱。古时候百里不同习,千里不同俗,所以圣明的君王整饬王道,同百姓一致遵守习俗,君王以爱护百姓为法,百姓以相互亲爱为义。所以,天下之人不相互遗弃,这就是圣明的君王教化百姓的方法。』
【注释】
王引之云:「『不務于上』,義不可通,『不務』當作『必務』,此涉上下文諸『不』字而誤也。治要亦作『不務』,則唐初本已然。案:『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謂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求于下者,必務于上』,謂有諸己而後求諸人也。則當作『必務』明矣。下文云『苟所求于民,不以身害之』,『苟所禁于民,不以事逆之』,即承此四句而言。」◎則虞案:元刻本「所求」二字誤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