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4|回復: 0

[儒家文化] 精诚的感化最为可贵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24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精诚的感化最为可贵

精诚的感化最为可贵

凡人未见圣,若弗克见;既见圣,亦弗克由圣。此言凡人有初无终也。未见圣道,如不能得见。已见圣道,亦不能用之,所以无成也。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汝戒勿为凡人之行也。民从上教而变,犹草应风而偃,不可不慎也。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无乘势位,作威民上,无倚法制,以行刻削之政。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由,用。凡人没有见到圣人时,一心向往,如同不能见到一般;已经见到圣人,却不能依循圣人之道。此言凡人有初无终也。未见圣道,如不能得见。已见圣道,亦不能用之,所以无成也。这里说的是平常人有始无终。未见到圣道,就像不能得见一样向往;已经见到圣道之后,又不能采用圣人的教诲,所以不能成功。你要引以为戒呀!

一般人容易犯这种错误,没有见到圣人之前,对圣人非常向往尊敬,觉得高不可攀,一定是有不同寻常的地方,所以渴望仰慕之心很盛。但是见到圣人之后,特别是和圣人住在一起时间久了,看到圣人也是吃饭、穿衣、上厕所,吃喝拉撒睡和平常人没有什么不同,渐渐丧失了对圣人的恭敬之心,甚至有时觉得自己在一些地方比圣人还聪明,恭敬心逐渐丧失,也就不把圣人所说的话放在心上,不能够身体力行。这种人我执越来越重,自以为是,即使有幸遇到圣人,也不能按照圣人的教诲行事,也会当面错过。

当然,现在不要说碰到圣人,就是能碰到一位好老师都很难。怎么办?那就要学习经典。圣贤教诲、圣人之道都在经典之中,只要依教奉行就能真正受益。比如学习〖尚书〗,其中记载的都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君明王的言行,学习之后再对比自己,就能看到差距。现在的人都喜欢成功,愿意读西方的成功学著作,学习领导科学,看西方关于执行力的著作,其实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一百句话有九十句是对的,还有十句是错的,而这些错的就是毒药,甚至还会有副作用。

学习〖尚书〗才真正明白好的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子,自己与古人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人家能够成圣成贤,治理一代盛世?凡是历史上有成就的君主,都能够克服自己的偏好私欲,依教奉行。没有人生来就是圣人,圣人也都是从凡夫修出来的,重要的是在于自己有没有成圣成贤的目标、志向,志向坚不坚定,能否克服成圣成贤的障碍。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古人给人们的勉励,也是事实真相。人人本来具有明德智慧,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是不能克服自己的偏好私欲,没有战胜自己的欲望,所以在成圣成贤的路上遇到挫折、障碍。

尔惟风,下民惟草。汝戒勿为凡人之行也。民从上教而变,犹草应风而偃,不可不慎也。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无乘势位,作威民上,无倚法制,以行刻削之政。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也。

你身居上位,好比是风,处于下位的人民好比是草。汝戒勿为凡人之行也。民从上教而变,犹草应风而偃,不可不慎也。你要警戒不能有凡人的行为。民众随着上位者的教化而改变,如同草随风而偃伏,不可以不谨慎。不要依靠权势作威,不要倚仗法制剥削。无乘势位,作威民上,无倚法制,以行刻削之政。不要乘势力权位,在人民之上作威作福。不要借着法令制度,施行剥削的政治。宽容而有法度,从容而又和谐。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也。宽容不失法度,举动不失和谐,这就是德教的治理。

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位者的德行像风一样,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礼记〗中说:『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下级事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上级的命令,而是看上级的行为。上级喜好某一事物,下级一定有比上级更加喜好的。所以,在位者喜好和厌恶的事情不能不谨慎,因为都是民众的表率。这说明,要进行道德教育,想让属下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走在道上,做好榜样。

〖孔子家语〗中记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大礼」是怎样的?为什么您一谈到礼,就对它如此的尊崇呢?』孔子说,我听说人们之所以能够正常生活,礼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礼,就无法按照合适的标准祭祀天地鬼神;如果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位置;如果没有礼,也没有办法辨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远近亲疏的交往。因为礼是如此重要,所以古代治国理政的人对礼特别尊重,并且以他们自己所能做到的教导百姓,率先垂范。

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雕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之行礼也如此。』他们居住低矮简陋的房屋,服饰也很节俭,乘坐的马车没有特别的雕饰,使用的器具也不精雕细镂,饮食不讲究美味,心里没有特别的贪求,与天下百姓共享利益。古代圣明的君王是如此行礼的。

哀公听后,说:『为什么今天的国君不能够行礼了?』孔子说:『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今天的君主、在位者追求利益贪得无厌,荒淫奢侈无度,懒惰怠慢、游手好闲,一味地搜刮百姓的钱财来满足自己的贪心,使百姓抱怨朝政,还违背众人的意愿,征伐政治清明的国家。

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理。』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任意使用暴虐严酷的刑罚诛杀百姓,而不依据正常的礼义法度。

夫昔之用民也由前,今之用民也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从前的君王治理和役用百姓,像尧舜禹汤,都是按照前述的方法去做,自己节俭,严于律己;而如今的君主、官吏役用和治理百姓,都是按照后面做法去做,荒淫无度。这就是当今的君主、在位者不能修明礼教的原因。

孔老夫子指出,政教不修,礼仪不能复兴的原因在于君主、在位者不能率先垂范,习惯骄奢淫逸的生活,把升官作为发财求利的手段,没有想到做领导、当官是为大众服务,为天下人谋福利的。所以,古代的盛世君王之所以能够开创盛世,确实是因为他们自己能够带头率先垂范。

关于上行下效的感化作用,〖群书治要·文子〗中也解释得很清楚:『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也。』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万物都自自然然地趋附于它。冬天天气寒冷,人们都喜欢太阳;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阴凉,所以万物自然趋附于它,不需要有人指使。

至精之感,弗召自来,不去自往,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精诚到极致的感化不需要征召,就像不需要打广告、招生,人们都会自然归附;不需要驱使,人们会自然前往。不知道他究竟做了什么,功效却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

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以治难矣。』君王如果依靠眼目才能看见,依靠言语才能发号施令,想要治理好国家很难。

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师旷瞽而为大宰,晋国无乱政;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皋陶虽然失声不能说话,却能担任大法官,不用施行暴虐的刑罚,也没有被冤枉的人,天下得以治理;师旷是晋国的乐师,双目失明,却能担任太宰,晋国的政事并没有因此而混乱。以不言的方式传达政令,以不视的方式观察天下,这是圣人所要效法的。圣人之所以能够无为而治,就是因为修身有成,所以能够正己化人。

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也。』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民众受到上位者的感化,不是听从他的言辞,不是看他发布的政令,而是追随他的所作所为。上级确实喜好某种东西,下级一定会有比上级更加喜好的。所以,上级领导所喜好和厌恶的东西不能不谨慎,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

故人君好勇,而国家多难;人君好色,而国多昏乱。』如果国君过分喜好武力、好勇斗狠,国家就会多灾多难;如果国君沉湎于美色,国家就会昏愦混乱。因为『利令智昏,情令智迷』,从上到下都是昏愦、混乱的,国家怎么能治好?

故圣人精诚形于内,好憎明于外,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旨。』因此,圣人的精诚之心形成于内,内在有精诚之心,好憎就会明显地显现于外。言为心声,他说出的话就能够合情合理,因为内心志向的表达都要通过言语发出,发布的政令能够明确他的旨意。

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也。所以,刑罚不足以改变社会风气,杀戮也不能禁止奸邪,只有精诚的感化才最为可贵。

夫至精为神,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也。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也。』至精至诚的感化才最为可贵,也最为神奇。用精诚感化人,就像春日的天气使万物生长,春风化雨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甚至让人感受不到。像秋日的天气能使万物凋零一样。所以,治理百姓的人,要慎重地选择用以感化人民的方法。用什么来感化人心?只有依靠至诚之心。自己的精诚之心从内心生起,表达在行为上,这种起心动念、言行举止,自然就会感化人民。

〖群书治要·尸子〗中讲,舜的德行很好,而且能够重用贤才,不嫉贤妒能,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也受到百姓的拥戴。尧帝曾经向舜询问治国之道,舜回答了两个字,『事天』,即按照天的规律、自然的规律去治理。

平地而注水,水流湿』,同样是在平地上浇水,水自然而然会流向潮湿低洼的地方。『均薪而施火,火从燥』,同样是点燃一堆柴火,火自然会先点燃干燥的柴火。『召之类也』,这就是自然感召的结果。

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尧凭借美好的德行,感召的全是贤良的臣子和人才;而桀的品行败坏,所招致的臣子都是德行缺失、狡诈奸滑的人。这说明领导者、在位者的德行是怎样的,就会感召怎样的臣子为伍,这就是〖易经〗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道理。如果自己的德行智慧没有缺失,优秀的人才一定会被感召吸引而来,德才兼备的人教化天下,自然民风淳朴,天下太平。

反之,如果在位者『依势作威,倚法以削』,必将引起民众的反感和对立,把在位者视为仇敌,甚至要把在位者推翻,像对待桀纣一样。所以,对待民众应该『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即宽容而不失礼制,举动不失中和,这都是德教所达到的治理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