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7|回復: 0

[儒家学说] 桓谭(东汉)【新论】卷3求辅诗解3求取辅佐之术既得又有大难三止善二贤士不阿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5 21:4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谭(东汉)【新论】卷3求辅诗解3取辅佐之术既得又有大难三止善二贤士不阿
题文诗:
,辅佐之术,既得之又,有大难三,
而止善二.为世之事,中庸,大材,
少不胜众,一口不能,国讼.持孤特论,
干雷同计,以疏贱处,逆贵近心,则万不合,
难也.夫建踔殊,为非常乃,世俗所不,
能见又使,明智图事,与众,亦必不足,
此二难也.既听纳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
馋人随而,恶之,中道狐疑,或使言者,
还受其尤,此三难也.智者尽心,竭言为国,
造事众间,之反见疑,一不当合,遂被谮.
虽十善隔,以一恶去,此一止善.材能之士,
世所嫉妒,遭遇明君,兴起,既幸得之,
又复随众,弗与知者,虽若仲尼,犹且出走,
此二止善.故非君臣,致密坚固,割心相信,
动无间疑.若伊吕,之见用也,傅说通梦,
管鲍信任,则难以,功竟意矣.又说之言,
甚多端其,欲观使者,则以古贤,辅厉主欲,
间疏别离,则以专权,危国论之.父子至亲,
而人主有,高宗孝已,之谗及景,武时栗卫,
太子之事.忠臣高节,时有龙逢,比干伍员,
晁错之变.比类众多,不可尽记.事曷可为,
庸易知邪.虽然察前,世已然效,可以观览,
亦可为戒.维诸高妙,大材之人,重时遇合,
皆欲上与,贤侔垂荣,历载安肯,毁名废义,
而为不轨,恶行乎?鲁连解齐,赵之金封,
虞卿捐万,户与国相,乐以,成名肆志,
岂复干求,便辟趋利?览诸,背叛之臣,
皆小辨贪,饕之人也,大材莫有.由是观之,
世间高士,材能绝异,者其行亲,任亦明矣.
无道主乃,意疑之也,如不听纳,施行其策,
虽广知得,亦终无益.贤士刚正,特立独行.
【原文】
    言求取辅佐之术,既得之,又有大难三,而止善二。为世之事,中庸[27] 多,大材少,少不胜众,一口不能与-国讼[28] 。持孤特[29] 之论,干雷同[30] 之计,以疏贱[31] 之处,逆贵近[32] 之心,则万不合,此难也。夫建踔殊[33] ,为非常,乃世俗所不能见也,又使明智图事,而与众平[34] 之,亦必不足,此二难也。既听纳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谗人随而恶之,即中道[35] 狐疑,或使言者还受其尤[36] ,此三难也。智者尽心竭言以为国造事,众间[37] 之则
反见疑,一不当合,遂被谮想[38] (想恐诉) 。虽有十善,隔以一恶去,此一止善也。材能之士,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兴起,既幸得之,又复随众弗与知者,虽有若仲尼,犹且出走,此二止善也。
【译文】
要说求取辅佐君主治国之人的方法,即使君主能够得到这些人才,在发挥其作用方面又有三大难题和两种不能始终信任贤辅的情况。为国家办事的官吏,中等之人多,而具有高超才能的人少。少数则不能制服多数,一人之口不能与一一国之人争辩,抱持着独特非凡之论,而去触犯众口一辞的观点,凭其疏远低贱的地位,而去违背权贵近臣的意愿,则是万万不能相融的,这是一难。
建立卓越殊特的功绩,做不同寻常的事情,这是世俗之人所不能理解和明白的,又使明智之人去谋划处事,而让众人去评论,其结果也必定不会充分准确,这是第二难。君主既然已经听取谏言而有所施行,但事情还未等到成功,进谗言的小人就随即诽谤他,便会使君主中途产生怀疑,有时还会使进言者遭到君主的怪罪,这是第三难。
有才智的人尽心竭言来为国家办事,而众人从中挑拨离间,那么他反而会遭到怀疑,如果其意见稍不合宜,就会被谗毁诬陷,即使有十条辅佐的良策,也会因-次恶意的离间而被弃之不用。这是第一种不能始终信任贤辅的情况。有才能的人往往被世人所嫉妒,遇到明君,才会被启用,君主已经幸运地得到了他,又重新听从众人的意见,而不让他参与知晓,即使是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也依然会离去。这是第二种不能始终信任贤辅的情况。
【原文】
是故非君臣致密坚固,割心[39] 相信,动无间疑。若伊、吕[40] 之见用,傅说通梦[41] ,管、鲍[42]之信任,则难以遂功[43] 竟意矣。又说之言亦甚多端,其欲观使者,则以古之贤辅厉[44] 主,欲间疏别离,则以专权危国者论之。盖父子至亲,而人主有高宗[45]、孝已[46]之设[47] (设恐谗),及景、武时栗、卫太子之事[48] 。忠臣高节,时有龙逢[49] 、比干[50] 、伍员[51] 、晁错[52] 之变。比类众多,不可尽记。则事曷可为邪,庸易知邪。虽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观览,亦可以为戒。维诸高妙大材之人,重时遇咎(咎恐合),皆欲上与贤侔[53] ,而垂荣历载。安肯毁名废义而为不轨[54] 恶行乎?若夫鲁连解齐、赵之金封[55] ,虞卿捐万户与国相[56] ,乃乐以成名肆志[57] ,岂复干求便辟[58] 趋利[59] 耶?览诸邪背叛之臣,皆小辨贪饕[60] 之人也,大材者莫有焉。由是观之,世间高士材能绝异[61] 者,其行亲任亦明矣。不主乃意疑之也,如不能听纳施行,其策虽广,知得亦终无益也。
[40] 伊、吕:伊,伊尹,商汤大臣,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吕,吕尚,姜姓,名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姜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日:『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称太公望。后佐武王灭殷,封于齐。
[41] 傅说通梦:傅说,殷商王武丁之大宰相。武丁梦得圣人,名日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尚书●说命上】:『高宗梦得说, 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
[42] 管、鲍:春秋时管仲和鲍叔牙的并称。两人相知最深。[43] 遂功:犹成功。建立功业。
[44] 厉:『励』的古字。劝勉。
[45] 高宗:殷高宗武丁,姓子,名昭。他是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武丁在位时期,曾攻打鬼方,并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妻子妇好为将军,使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晚年后妃众多,引起宫廷内乱,以至逼死其子孝己。武丁共在位五十九年,庙号『高宗』。

[46] 孝已:殷高宗武丁之子,以孝行著,因遭后母谗言,被放逐而死。
[47] 设:疑作『谗』。
[48]景、武时栗、卫太子之事:栗太子事,汉景帝因薄皇后无子,于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立栗姬之子刘荣为太子,史称『栗太子』。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栗姬失宠,刘荣也因此被废为临江王。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刘荣被控坐侵庙埂垣为宫,景帝征荣觐见。刘荣到达时,被带到中尉府。中尉郅都责讯刘荣甚严,刘荣恐惧而自杀。卫太子事,卫太子刘据,为汉武帝与皇后卫子夫之长子,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被立为太子,又称『卫太子』。武帝晚年迷信方术,追求长生不老,并宠信江充等奸臣。武帝与太子据政见不同,对其日益疏离,致使父子间沟通不畅。因此汉武帝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苏文等佞臣蒙蔽,导致太子刘据被迫起兵反抗,诛杀江充,而后太子兵败逃亡,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尽。
[49] 龙逢:即关龙逢。夏之贤人,因谏而被桀所杀。
[50]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史记. 殷本纪】:『纣愈淫乱不止。 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日:'为人臣者, 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日:' 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51] 伍员:即伍子胥,本为春秋楚国大夫。楚平王杀其父伍奢、兄伍尚,伍员经宋郑入吴,助阖庐夺取王位,整军经武。不久,攻破楚国,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吴王夫差时,因力谏停止攻齐,拒绝越国求和,而渐被疏远。后夫差赐剑命自杀,并以鸱夷革盛其尸浮于江上。
[52] 晁错:西汉学者、政治家、散文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文帝时,因通晓文献典故,为太常掌故。后任太子家令、中大夫等职,深得太子刘启(后来之景帝)宠信,号为『智囊』。景帝即位,晁错迁为御史大夫。力主削弱诸侯势力,维护汉帝国的统-,触犯了朝内贵戚勋臣和诸侯的利益,因而遭到激烈反对。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兵叛乱,朝内大臣窦婴、袁盎等以此迫使景帝默许,将晁错腰斩于长安东市。
[53] 侔:音谋,齐等,相当。
【译文】
所以,如果不是君臣关系密切坚固,竭诚相待,彼此信任,对任何举动都不会有怀疑,就如伊尹、吕尚受到重用,像傅说出现在殷高宗的梦中而被启用,如管仲和鲍叔牙那样彼此信任,那么就难以建立功业、实现愿望了。再者,人们所说的言辞,也是各种各样。想观察受命聘用的臣子,人们就用古代贤辅的例子来勉励君主;想离间疏远君臣的关系,人们就用专权危害国家者的先例来评论他。世上父子关系是最亲的啊,但君主中尚有殷高宗武丁听信谗言逼死其子孝己,以及汉景帝废掉栗太子、汉武帝逼死卫太子的事情。忠臣高节之士,当年也有龙逢、比干、伍员、晁错的变故。这类情况很多,不能全都记下来。那么事情还怎么做呢?常人又怎能容易明白呢?即使如此,考察前代已经发生之事的效验,可以审视明察,也可引以为戒。
那诸多道德高尚、才能杰出之人,遇到合适时机,得到君主信任,都想尽力向上和先贤看齐,从而流芳百世,怎么肯毁坏名节、放弃道义,而去干不合法度的坏事呢?至于鲁仲连放弃齐国的封官和赵国的赏金,虞卿抛弃万户侯和国相之位,乃是他们以成就名节、尽显其志向为乐,又怎会摧眉折腰去追求功利呢?纵观那些奸佞背叛之臣,都是巧言狡辩、贪得无厌之人,没有一个人是具有大才能的。由此看来,世上那些志行高洁、才能不凡的人,他们的德行可以被君主信任则是很明显的了。那些无道的昏君却怀疑他们,如果对他们的建议不能听从采纳并去施行,那么高士们治国的良策即使再多,可知君主得到了也终无用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