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爱中医网 作者: 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丘 三yin jiao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1) 隐白 SP1 Yǐn 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yin jiao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 SP2 Dà 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 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 公孙 SP4 Gōng sūn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 商丘 SP5 Shāng qiū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6) 三yin jiao SP6 Sān yīn jiāo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7) 漏谷 SP7 Lòu gǔ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8) 地机 SP8 Dì jī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配三yin jiao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阴经郄穴。
(9) 阴陵泉 SP9 Yīn líng quán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 l一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