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00|回復: 0

[中医世家] 内经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複製鏈接]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12-9-10 1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中医药报
  《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融汇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归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包括以下中国文化的元素。
  返璞归真
  璞,是未经雕琢的玉石,比喻人的天真状态。即《内经》认为人是自然之物,是适应自然环境而生存、繁衍的高级生物,所以《内经》构建了天、地、人的概念,并研究三者的关系,如《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的生存及生命需要天地之气来维系,人离开天地之气的维系就很难生存。
  因此,《内经》认为人的各种疾病都与自然环境有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可见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很重要。所以《内经》提出了顺应自然的养生防病思想及方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返璞归真”是道家的思想,所以,也有人认为《内经》的以上医学思想是受了道家思想影响,这样的思想在《内经》里还有很多,《内经》并由此建立了顺应自然的系统医学理论体系,提出相应的防治疾病原则和方法。
  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是儒家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体现,《内经》同样汲取了其思想精髓。一方面提出,人与天地自然相应,天地人必须保持和谐统一,人才能健康地生存;另一方面提出,人体五脏以及五官九窍、肢体、经脉、气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它们之间保持着协调统一的关系。
  《内经》尤其强调五脏六腑的协调平衡,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就将五脏六腑比喻成政府机构的职官,提出十二藏当“相使”,而“不可相失”,而《内经》奠定的中医藏象学说,也是秉承了协调平衡、和衷共济的思想。其次,《内经》的治则治法也渗透着协调平衡的思想,即任何治疗疾病的方法,其目的就是恢复人体自身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在养生方面,《内经》同样注重协调平衡,如调和精神情志、和合五味、方制相伍等,这些都是《内经》和衷共济思想的体现。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礼记·大学》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致知大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探求物质世界的本源,即实事求是;二是说知性、智慧,即通过对世界的认识而获得的智慧。
  《内经》的理论就是对人体、自然认识的大智慧。它试图深入到人体生命现象的每一个层面,去充分认识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再结合实践经验,逐步提炼出人体健康的若干条件,总结出疾病发生、发展及防治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它对中医两千多年的发展一直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正由于有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中医认识疾病的脚步并没有因《内经》的成书而终止,而在《内经》成书以后,许多医家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丰富了中医对疾病及其防治方法的认识,使中医理论愈臻完善。
  穷理悟道
  穷理悟道是理学的重要思想,它既是儒家格物致知的体现,也受道家所推崇。格物和穷理也是朱熹推崇的思想,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所以穷理悟道融汇了儒、道、佛的思想,在《内经》里,主要体现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由于古代科技水平的局限,《内经》难以完全用解剖、客观的生理等来解释人体的功能,因此,在认识比如藏象、病因病机、病证等问题时,就借用了理学的方法来归纳,或规范。因此,《内经》也将医学之理称为“道”,学医为业当悟其道,就是要把握其内在规律。
  溯本求源
  溯本求源与佛家因果论有关,即我们不知道将来怎样,但可以通过现在的果推曾经的因,这也正是中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理论基础。如《内经》所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辨别真伪,溯本求源。因此,中医治病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往往通过对疾病的全称的分析和认识,更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内在规律。
  《内经》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即溯本求源的依据是阴阳,根据阴阳的表象去探寻疾病的内在规律。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方法,所以中医对疾病的把握是全面、准确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医临床才能治得好各种疾病。
  乐善好施
  儒家常教导人们要仁爱,佛家要人们行善,因此,中国文化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乐善好施”。这种思想在中国历代医家,在《内经》里都体现得很充分,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张仲景之仁心仁术,《内经》之“病为本,工为标”。因此,中医治病始终是把患者放在第一位的,即“治病治人”,中医治病治的是有病之人,而不是有人之病。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理解中医为什么治同样的病,会经常用不同的方药、方法。
  其次,中医治病所追求的境界是不求回报,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橘井、杏林的传说便是,现在临床也有一些医生在这样做。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医医术源自临床,回报于临床的需要,因为要认识一个病不容易,治好一个病更不容易,中医医术来自于无数医患经验的总结,所以,任何后学者都应该回报社会,回报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患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