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63|回復: 0

[國學灌水] "落榜者"创造的商业奇迹:王致和落榜改卖豆腐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2-11-13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京日报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县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一心想金榜题名,但却名落孙山。本想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可距下科试期甚远,且自己的盘缠皆无。无奈之下,便想在京城暂谋生计。王致和的父亲是个开豆腐坊的,他自幼便跟着父亲学过做豆腐,于是向几位同乡借了点钱,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两间房,购置了些简单用具,开起了豆腐作坊。他每天做几屉豆腐,沿街叫卖。到了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于是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和盐腌后用缸储存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三伏之后,他打开那缸腌制的豆腐,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此后他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制作工艺,质量更好,名声更高,买卖更加兴隆。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南城前门外延寿寺街路新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由此臭豆腐生意越做越大,代代相传。 
  全聚德的创办人杨寿山是河北冀县杨家寨人,祖上几辈都是以种田为生。杨寿山从小聪明伶俐,父母便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希望他将来能考取功名。清道光年间杨寿山曾两次参加乡试,但两次都名落孙山。清咸丰初年(1851年),家乡闹灾荒,家中贫困无法生活,杨寿山放弃学业来到北京谋生。最初受雇于人,以放鸭为生,后来凑了点钱做起小买卖。干了几年卖鸡鸭的生意,买卖很兴旺。同治三年(1864年)他以多年积蓄买下肉市胡同一家倒闭的杂货门店,稍加修缮后,开始经营烤鸭子和烤炉肉,并取“以全聚德,财源茂盛”之意得名“全聚德”。他在清宫御膳房一位烧鸭师傅的帮助下,不断改进烤制技艺,最终制作成功了以鸭皮酥脆、外焦里嫩、肥而不腻为特色的挂炉烤鸭,俗称“北京烤鸭”。从此,全聚德门前车水马龙,生意兴盛,名扬京城。
  “一得阁”的创办人谢崧岱是湖南湘乡人,清同治年间进京赶考,却不如意,第一次名落孙山,第二次还是没有考中。于是他放弃仕途之路,另走谋生之道。他在参加乡试、会试时看到,凡是应试之人,都是现磨墨。有时试卷还没答完,砚台里的墨已干,还得停下笔再磨墨,因此浪费了答卷的时间。自己落榜的原因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制造出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既省时又省力,不是“一艺足供天下用”吗?于是他潜心研究,选用油烟,再加上其他辅料,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然后将做出的墨汁装入小容器里出售。每逢开科场,各省举人进京应试时,他就带着墨汁到各省会馆举人的驻地去推销,生意很好。同治四年(1865年),谢崧岱在琉璃厂开设了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并写了一副对子:“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贴在门前,随后取对子的字头,遂名“一得阁”。由于一得阁的墨具有浓度高、色泽深、墨迹光亮、写后易干、适宜拓裱等特点,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行销京城,遂有“戴月轩的笔,一得阁的墨”之说。 
        来源:北京日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