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 防止“祸从口出”的技巧
古代官员为防“祸从口出”,很讲究说话的技巧。试举几条:
必要时保持沉默。明朝陈洪谟《治世余闻》一书说:明孝宗时,高官中有一人善于结交皇帝身边的人,这些被收买的人常在皇帝面前赞誉这位大臣的才能。一天,明孝宗对兵部尚书刘大夏说:“闻某极有才调。”刘大夏没有敢回答。孝宗以为刘大夏没有听清楚,大声说:“工部尚书李某,尔知之否?”刘大夏仍然没有敢回答。明孝宗这下明白了刘大夏的意思,笑着说:朕只听说此人能办事,没有来得及了解他的为人。刘大夏急忙叩头,说:诚如皇上所谕。刘大夏两次不回答明孝宗的话,是怕得罪别的大臣。
不作正面回答。有的皇帝,在立皇太子、立皇后,或者改立皇太子、改立皇后之前,会征询大臣们的意见。有的大臣不知轻重,正面回答了皇帝的问题。有的大臣怀有顾虑,不愿正面回答皇帝的问题,而会说:“这是皇上的家事,外人不便说话,还是皇上拿主意吧。”这一句话,便把自己撇清了。历史上多有这样的例子,多位大臣靠这样的回答躲过了杀身之祸。
回避实质问题。西汉元帝听说贡禹“明经洁行”,派使者召他到朝廷,提拔为谏议大夫。元帝几次三番虚心地向他咨询如何治国,贡禹说:高祖、文帝、景帝时,宫女不过十余人,皇家的马百余匹。景帝之后,争为奢侈,宫女和马匹越来越多。完全像开国之初,很难做到,但是也要稍稍仿效。如今宫殿已经造好,不能更动了,其余尽可减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的这段话之后批道:“孝元践位之初,虚心以问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缓。然则优游不断,谗佞用权,当时之大患也,而禹不以为言;恭谨节俭,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言;何哉!”批评贡禹有意避重就轻,谗臣、佞臣当道他不说,却说一些节俭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官员们若是都把心思用在少说话、不给人抓到把柄上面,那官场也太沉闷了,哪还有勃勃生气和创造精神?
(王春南 作者为凤凰出版社编审)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