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州日报
唐代士大夫
历史典籍
唐裴度为中书令,忽报失印。度不语。已而报仍于故处得之,度亦无喜色。会有问公者,公曰:“中书失印,不过胥吏等盗印文书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人咸服其量。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官吏。
咸:都。
裴度是唐代中期的重量级人物,当上了中书令,即中书省的长官,其实也就是宰相。
中书省这个机构,是负责执行皇帝诏书和军国政令的,功能有多么重要,可想而知。偏偏有一天,能行使这个功能的零件――中书省的官印,不见了。
事关重大,大家都急,裴度却不表态,似乎在等待官印自己回来。没多久,官印还真的自己“跑”回来了,有人报告说:官印仍然好好地待在它原来的地方。裴度也不见得有什么高兴的。
有人问裴公,何以如此淡定?裴大人解释:“官印丢失,原因无非是几个小办事员想偷去盖印,干点自己的私活,如果逼急了,他们说不定把这宝贝给扔到火里水里。要是放缓一点处理,他们就会偷偷地放回原来的地方。”
大家都夸裴度大度,而大度来自于大智,大智就是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裴度对比了此事的两种消极后果。第一种是盗印者为私人利益给文件盖章,给中书省的名誉和唐王朝的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第二种是,如果在下落不明的情况下立即进行追查和缉拿,那么,消极作用就会被无限放大,官印被毁坏,职能部门丧失最重要的智能部件。
不过度介入
反有助于控制事态
第二种的消极作用远大于第一种。印章保全比盗印者是谁更重要。
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裴度做出选择:不过度介入,暂时无作为,平静地等待事态回到正常的层面上来。这样一来,虽然一时抓不到盗印者,却无形中控制了盗印者的行为,引导他将官印放回原地。
有时候,对事态不做过度介入,反而更能控制事态。从这点来看,裴度可说是大唐史上了不起的神探,神探不只是弄清真相,还要能全程控制事态的发展。
来源: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