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 北京青年报 在古老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童年”,“儿童”这一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的,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意味着童书的节日,而有关儿童的书其实并不简单。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儿童的世纪》,被誉为西方儿童史、家庭史的奠基之作。记者就此采访了该书的译者之一、法国史专家、浙江大学的沈坚教授。
《儿童的世纪》初版于1960年,作者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菲力普・阿利埃斯。“中文版书名有个副题‘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是原法文版的书名,英文版改为‘儿童的世纪’。这本书面世后影响很大,此前儿童史几乎是一个没有人研究的领域。”沈坚教授介绍说。
沈坚教授认为,这部著作的意义不凡, 第一,它是儿童史研究的开创之作,带动了欧美的儿童史研究热潮,后来者方向可能不同,却很难完全绕开它;第二,其研究方法也有开创性,它打破了经济、人口、数据统计等既有的藩篱,从文化、情感等角度介入,如今很热的新“文化史”上溯自己的源头,视其为早期著作;第三,它大量运用新史料,诸如图像、服装、游戏道具等等;第四,书中对家庭关系变迁、现代家庭私密性的研究也很有启发。
不过,《儿童的世纪》毕竟是一部五十多年前的著作,据沈坚教授介绍,后来者针对它的具体结论也做出过不少批评,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书中研究的群体主要集中在上流社会;第二,忽视了地域的特殊性和地区间的不平衡;第三,一些材料证明,中世纪存在儿童观念,这一观念是有延续性的而并非“革命”。“琳达・波洛克的儿童史名著《被遗忘的孩子》1983年出版,是对以往观点的一次全面清算。” 沈坚教授说。
学术研究在一代代学者的立论与反驳间前行,修正和完善着我们对历史、对自身的认识。《儿童的世纪》虽然是一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著作,但其思路和方法,对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撰写中国的儿童史(这类著作似乎极罕见),也不无助益。
文/本报记者 尚晓岚
来源: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