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1|回復: 0

[文化反思] 古人為何愛在地圖上繪長城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5-1-18 21: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代萬曆年間朝薊鎮圖中的冷口至建昌營的一小段長城地圖

明代萬曆年間朝薊鎮圖中的冷口至建昌營的一小段長城地圖

明代萬曆年間朝薊鎮圖中的冷口至建昌營的一小段長城地圖

漢長城

漢長城

漢長城

文、圖:蔔松竹  

在世界各國的地圖上,都很難見到像長城這樣特別的內容。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教授唐曉峰的話來說,它不是自然物,卻具有類似自然物的永恆性。它僅僅是一項歷史人文遺跡,但在地圖上出現的頻率之高,幾乎與名山大川無異。從宋至明清,各個朝代在地圖上標注長城,都有其不同的用意。


漢長城:混合風沙、戰火的味道


如果不是身臨其境,恐怕很難想像,中國現存漢代長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竟然沒有任何遮罩地呈現在觀者面前,你可以伸出手摸摸它,聞聞混合著風沙和戰火的味道。它是2000多年前用葦草、黃土和碎砂石夯築而成的一道土牆,你甚至能清楚地看到當年一層層夯築的痕跡,就像樹木的年輪。爬上去並沒有任何的困難,因為它裸露出來的部分,只有一兩米高。


只有在敦煌的沙漠裡,我們才會意識到中國古人建造的長城是一道多麼偉大的傳奇。八達嶺、居庸關、山海關在今天的版圖上所處的位置太“適宜人居”了,以至於感受不到與“邊牆”相伴的緊張和一絲孤寂。也只有在這裡,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世世代代地,會把一座人工的建築物標注在地圖上,讓它和大山、大河一樣,成為一種獨特的地理符號,成為中國“底圖”上的一樣東西。


長城最早出現在宋代地圖上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在地圖上畫長城?說不清楚。現在能看到的最早標有長城的地圖都是宋代的,如《華夷圖》、《歷代地理指掌圖》等。其中,南宋偽齊阜昌七年(1136)所刻《華夷圖》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刻有長城的地圖。它刻在一塊石碑上,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宋代人在地圖上描繪長城的用意,常被解讀為主要是想表現華夏與外夷有別的象徵性,而另一層意思,則是表達長城內外胡漢一體的觀念。大多數宋代地圖上標出的長城都一致地從遼東半島斜向西南,橫貫今天陝西的北部,延伸到甘肅洮河。很有可能,它只是秦漢以來修築的各段長城在宋代人頭腦中的一種“理想狀態”。而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看,它恰好是中國的農牧分界線。在《地理圖》上有這樣一句跋文:“庶幾觀者亦有所感發焉”。


唐曉峰教授認為,這裡“感發”的,就是華夏北方領土的失棄。長城此時雖然已經不是邊境,但圖畫的編制者仍然畫上長城,以求“理念上的不敗”。


明代重視寫實 突出軍事作用


居庸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卡在南北的必經要道——燕山山谷之間。今天的遊客登上城牆和城樓,感歎的是位置的扼要與建築的精良,遊覽圖上的關隘,也往往被彩色畫筆畫得“萌”意十足。但在古代重兵防衛的年代裡,這裡更多的是肅殺和緊張。當時地圖上的這些關城、敵臺、邊堡、煙墩,務求簡明扼要,重視相互關係的呈現,看得出側重於建置和執掌佈防的使用效果。


如果說宋代地圖上的長城還不能很好地表現長城的真實情況的話,那麼明代中葉通過又一輪大規模的修繕長城,在嘉靖(1522~1566)以後繪製的地圖上才開始表現“真正的”明長城。也是在這一時期,在地圖上表現長城的風氣也傳到了域外,外國人繪製的地圖上也開始標有長城了。


北京大學圖書館保存有一張由葡萄牙耶穌會士、地理學家巴布達1584年繪製的西方世界第一幅單張的、以中國命名的中國分省地圖。地圖上,第一次標上了長城這一世界奇跡。沿著長城的伸展,圖上還有一行簡略的說明文字,大意是:在群山之間綿延四百里格(一裡格等於三英里),為中國君王所建以抵禦外部入侵的長城。


滿清:長城成地圖“標配”


雖然滿清沒有修過長城,且當時長城也真正失去了防禦的功能,但是由於清廷對長城管理的內外有別——長城以內為直省制,以外是將軍轄區——無論全國地圖還是地區圖,都會明確繪出長城。


滿清繪製的全國或世界地圖,最為重要的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 銅版《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雍正年間在康熙《皇輿全覽圖》基礎上修訂擴大區域編繪的一種內府輿圖——雍正《十排皇輿全圖》、繪於1810年的《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以及清道光十二年的雕版雙色套印地圖《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等幾種。


這些地圖上,長城作為一個重要的地理要素,均有比較明顯的表示,甚至有的圖集,不僅在總圖上繪有氣勢恢宏的長城,而且在與長城沿線相關的分圖中,也繪有長城圖像。如《皇朝一統直省府廳州縣全圖》之《順天府圖》、《皇朝一統輿地全圖》之《直隸全圖》就繪有醒目的長城符號。甚至在民間版地圖——《天下古今輿地圖》中,長城及重要關口也都用立面形象法得到了清晰的描繪。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卜松竹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