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链接】
徐景藩,男,1927年生,江苏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41年起随父学中医,1952年考取卫生部“中医研究人员”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的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1957年至江苏省中医院工作。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及副会长、江苏省药品审评委中医药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潜心脾胃病中医药诊治研究60余年,对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脏腑病症形成了独特见解和辨证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脾胃病诊治学术思想,培养了多名中医脾胃病学术专家。常将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在辨证的基础上参用于临床,提高了治效。对食管病、胃病、残胃炎症、肝病膨胀、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颇有良效。
著有《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徐景藩脾胃病临证经验集萃》等,参编《现代中医内科学》等4部教材,发表论文130余篇。有4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甲级奖。199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虚实夹杂是胃脘痛病机的双重特性,中虚即脾胃气虚,实则气滞痰饮。故在诊治时,慎勿偏执中虚而一味补气健脾,当补中有消、有运、有化,冀其补而不滞,方能有利于病。
●本案以苏梗易桂枝,将苓桂术甘汤化裁为苓苏术甘汤,以温中化饮,二诊时见效不著,茯苓加大用量,以增健脾利水之功;后用冬瓜子,徐景藩认为其既能利水,又可开胃。
【病案】
杨某,男,41岁。2006年4月17日初诊。
患者主诉胃脘隐痛痞胀间作10余年。患者10余年来胃脘隐痛反复不愈,初发时空腹为甚,食后可缓,1995年查胃镜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洛赛克、吗叮啉等治疗疼痛渐消失,然每因饥饱失常、工作劳累及气候变化等易于发作,兼有胃脘痞胀,间断服用奥美拉唑等抑酸剂治疗,症情未平,2005年11月5日至江苏省人民医院复查胃镜示中度萎缩性胃炎。多年来饮食减少,形体不丰,深为所苦,转请徐景藩诊治。患者平素经常在外工作,虽无烟酒嗜好,但生活饮食无规律。其母有消化性溃疡病史。
观其患者,胃脘隐痛痞胀仍作,食后尤甚,时有胀痛,以空腹为主,食后痛减,嗳气不著,无呕吐,腹部鸣响,矢气较多,大便不黑,日行1次,舌微红,苔薄白,脉虚弦。腹诊:中脘轻度压痛,按之则舒。
徐景藩辨为虚实夹杂,中虚气滞,痰饮内停。
治当标本兼顾,拟法调中理气,和胃化饮。
处方:太子参15克,山药15克,茯苓20克,炒白术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苏梗10克,鸡金10克,陈皮10克,佛手10克,石见穿10克,泽泻15克,刀豆壳20克。
二诊(2006年4月24日):患者于2006年4月18日再次复查胃镜示轻度萎缩性胃炎,轻度异型增生,4月20日查上消化道钡餐示轻度胃下垂。服药7剂,胃脘隐痛痞胀未减,食后不适,终日不饥,腹中鸣响,饮水不多,小腹坠胀,大便先干后溏,日行1次,舌微红,苔薄白,脉虚弦。中虚气滞,兼有痰饮,拟再原法参治。
处方: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25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苏梗10克,香附10克,煨木香6克,陈香橼10克,煅瓦楞30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5克,藿香10克,冬瓜子30克,刀豆壳20克。
三诊(2006年5月8日):再进14剂,胃脘隐痛痞胀显著改善,知饥欲食,腹鸣、小腹坠胀也减,腑行正常,舌尖微红,苔薄白,脉细弦。胃中气滞,拟再养胃理气。
处方: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山药15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苏梗10克,陈皮10克,佛手10克,刀豆壳20克,白蒺藜12克,槟榔10克,焦楂曲各15克。
服药半月,症状渐平。嗣后,在上方基础加减用药治疗年余,诸症未作,2007年复查胃镜示轻度萎缩性胃炎。
【按】:患者工作辛劳,饮食不节,复加制酸之剂,戕伤脾胃,盖脾主升,胃主降,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气机阻滞,故成胃脘隐痛痞胀之疾;脾失健运,则生痰饮,腹中鸣响;胃不磨谷,失于受纳,故终日不饥。本案虚实夹杂,因虚致实,中虚即脾胃气虚,实则气滞痰饮。徐景藩认为,这是胃脘痛病机的双重特性,亦示病机的复杂性。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须详细辨证,慎勿偏执中虚而一味补气健脾,当补中有消、有运、有化,冀其补而不滞,方能有利于病。故本案标本兼顾,法以调中理气、和胃化饮为主,药用太子参、白术、山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苏梗、陈皮、佛手、香附、木香、陈香橼等理气止痛。本案的特点之一,徐景藩以苏梗易桂枝,将苓桂术甘汤化裁为苓苏术甘汤,以温中化饮,二诊时见效不著,茯苓加大用量,以增健脾利水之功;其二用冬瓜子,徐景藩经验,本品既能利水,又可开胃。本案中虚气滞,夹有痰饮,然以健脾和中贯穿始终,复脾胃升降之功,气机得畅,痰饮得化,胃痛向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