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者许宏提出中国古都『不设防』 讯(记者丁杨)近日,身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的考古学家许宏新作〖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也是继许宏的〖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之后『解读早期中国』系列推出的第二本。日前,许宏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以『大都无城:都邑变迁中的文明动向』为题,向现场读者讲述了〖大都无城〗一书的缘起并围绕这个提法对早期中国史中城址及其相关话题作了解读。 自称『三早』学者的许宏表示,对于早期城市、早期国家、早期文明的早期中国研究是自己毕生的学术追求。〖大都无城〗源自他的博士论文,这使得他对中国早期城市发展有了概括性的认识。一直以来,从考古学界到公众对中国古都普遍抱有『无邑不城』的观念,认为『没有「城墙」的都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许宏以大量考古发掘材料和文献记载为依据,在〖大都无城〗中用倒叙方式,从晚近中国向远古追溯并得出结论,在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国家(夏王朝后期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绝大部分都城没有外城,即『大都无城』。许宏认为,以城郭形态可将中国古代都城史分为防御性城郭阶段和礼仪性城郭阶段。而二里头至曹魏邺城近两千年里,都邑不设防、有宫城无外郭城成为都城空间构造主流。 提出『大都无城』观点,基于许宏多年的实地考古发掘、探查,对早期中国的研究和对大量考古成果的参考,『大都无城』这个概念是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值得一提的是许宏在〖大都无城〗中有别于既往同类著作的『总平面图』式讲述方式,而用动态解读的说明方法在研究和理路上有所创新。某种意义上,〖大都无城〗的研究和写作是〖何以中国〗的延续,也回答了『何以中国』的问题。 面对更为学界和公众接受的『无邑不城』的概念,许宏坦言自己的研究和结论不乏颠覆性,但他也表示,『考古人是用材料说话,谁说的更有道理,谁的结论还有欠缺,需要先打个问号。我们还是从头到尾梳理一下考古的材料吧』。许宏把近些年来自己的研究与写作看作考古学者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历史,考古学家在古史构建中发挥作用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