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相关人物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马革裹尸〗涵义
马革即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马革裹尸〗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革裹尸〗辨析
〖马革裹尸〗读音:mǎ gé guǒ shī
〖马革裹尸〗近义词:马革尸还、赴汤蹈火、决一死战、背水一战、战死沙场、捐躯疆场
〖马革裹尸〗反义词:临阵脱逃
〖马革裹尸〗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马革裹尸〗造句
1、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2、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3、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4、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5、大丈夫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岂能庸庸碌碌。
6、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7、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8、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9、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10、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马革裹尸〗成语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
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成语接龙:
马革裹尸→尸居余气→气忍声吞→吞舟之鱼→鱼生空釜→釜底抽薪→薪尽火传→传为佳话→话中带刺→刺上化下→下马冯妇→妇孺皆知→知羞识廉→廉顽立懦→懦词怪说→说一不二→二八佳人→人我是非→非意相干→干将莫邪→邪不犯正→正正之旗→旗鼓相当→当仁不让→让逸竞劳→劳师袭远→远求骐骥→骥服盐车→车量斗数→数黑论白→白黑颠倒→倒打一瓦→瓦解冰消→消息灵通→通衢广陌→陌路相逢→逢山开路→路柳墙花→花堆锦簇→簇锦团花→花簇锦攒→攒眉苦脸→脸黄肌瘦→瘦羊博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伛影曲→曲学诐行→行若狗彘→彘肩斗酒→酒绿灯红→红衰翠减→减师半德→德浅行薄→薄物细故→故态复还→还淳返朴→朴素无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德圆满→满坐风生→生上起下→下笔千言→言多伤幸→幸灾乐祸→祸福由人→人欢马叫→叫苦不迭→迭矩重规→规天矩地→地上天官→官虎吏狼→狼顾狐疑→疑鬼疑神→神气活现→现钟不打→打人骂狗→狗吠之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