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9|回复: 0

[汉语词典]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4)

[复制链接]
沙舟 发表于 2011-8-31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甲骨文网
注释:

  [1] 与王懿荣几近同时开始收存殷墟甲骨的尚有天津的王襄、孟定生。据王襄遗作《室殷契》(《历史教学》1982年第9期),在1898年范寿轩即曾在天津与王、孟二人讲过“河南汤阴出骨版,中有文字”,孟氏认为是“古之简策”,促范氏往购。是此年学者中并未有人见过甲骨文。至第二年10月,范氏又来津将售与王懿荣所余骨版售予孟、王二氏。
  [2] 见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学衡》第45期,1925年。
  [3] 《自述古史观书》,收入《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 收入《观堂集林》卷9,中华书局1959年版。
  [5] 陈寿《三国志》卷一三《王肃传》:“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
  [6] 夏鼐:《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1979年第3期。
  [7] 董作宾:《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1929年。
  [8] 李济:《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安阳发掘报告》第2期,1930年。
  [9]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1月版。
  [10] 胡厚宣:《八十五年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史学月刊》1984年第5期。
  [11]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12] 见刘一曼等《甲骨文书籍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6月版。
  [13] 容庚:《殷契卜辞》,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33年;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甲种,1933年。
  [14] 如《甲骨六录》(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丛刊之一,1945年);《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以上来薰阁书店出版。《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甲骨续存》(1955),以上群联出版社出版。共著录甲骨13814片。
  [15] 中华书局1989年1月版。
  [16] 《书品》1990年第1期。
  [17] 如乙一种中,21703片“贞”字作三足形,前辞作“乙贞”、“庚贞”,应归属另一类卜辞,21907片卜王应归于@⑨组。丙二中22159至22169诸片,卜祭示癸、大丁、大甲、大庚、中丁等卜辞并不是“非王卜辞”。此外丙二中22301、22312诸片属于李学勤先生所谓“亚卜辞”(《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亦与其它收入丙二中的卜辞不同。
  [18] 胡厚宣:《90年来甲骨文资料刊布的新情况》,《中国文物报》1989年9月1日第3版。
  [19] 见《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此书著录甲骨1687片,内有较多伪刻品(全部或部分伪刻)。这些甲骨后分售与英、美四家博物院。库、方二氏的甲骨还有一部分转售与柏根(Bergen),著录于《柏根旧藏甲骨文字》,明义士编著,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35年版。金璋收藏的甲骨著录于《金璋所藏甲骨卜辞》,美国纽约影印本,1939年。
  [20] 美、法所藏甲骨见周鸿翔《美国所藏甲骨录》(加利福尼亚大学1976年版)、曹焕章:《法国所藏甲骨录》(1985年版)。
  [21] 中华书局1985年版。
  [22] 许进雄编著《明义士收藏甲骨文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1972年。本书收录了明义士旧藏而现保存于安大略博物馆的甲骨3176片。另外,明义士所编《殷墟卜辞后编》收墨拓2812片,1972年由许进雄编辑,在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此原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胡厚宣《关于刘体智、罗振玉、明义士旧藏甲骨现状的说明》,《殷都学刊》1985年第1期)。
  [23] 安大略博物馆保存的怀履光旧藏甲骨已由许进雄编辑著录,见《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年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影印出版,书中收入怀履光藏品中重要者及其它四家藏品。
  [24] 胡厚宣:《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但松丸道雄估计日本所藏甲骨实际只有约8200片。参见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1页。
  [25] 孙氏的这部书虽写成于1904年,但直到1913年书稿才被王国维发现,1917年由罗振玉在上海印出,即吉石Q丛书本。
  [26] 郭沫若:《卜辞中的古代社会》,收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群益出版社1950年9月版。
  [27] 后编为《殷墟文字记》,1932年12月北京大学石印本,1981年中华书局手写影印本。
  [28] 1935年北京大学讲义本,1981年齐鲁书社影印本。
  [29] 《甲骨文字释林・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
  [30] 《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31] 载《考古》1961年第2期,笔名“赵佩馨”。
  [32] 裘氏考释甲骨文字及其它古文字的文章近已编为专集出版,见《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
  [33] 参见崔志远《读甲骨文编札记》(油印本),殷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87年安阳。
  [34]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出版。
  [35] 明义士的序稿已附在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一文后发表,载《文物》1981年第5期。
  [36] 《大龟四版考释》,《安阳发掘报告》第3期,1931年。
  [37] 1949年董作宾在《〈殷墟文字乙编〉序》(《中国考古学报》第4期)重新按照他研究卜辞历法、祀典后所总结出来的新、旧派观点,将甲骨卜辞分为四期。第一期是旧派,从盘庚至祖庚三世五王。但武丁前不清楚;第二期是新派,祖甲至康丁,二世二王;第三期是旧派,含武乙、文丁;第四期又是新派,含帝乙、帝辛。这种分期方法是以其新旧派为根据,按照他所归纳出来的新旧派卜辞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确定的。这几方面是:祀典、历法、文字、卜事。
  [38] 贝zhǒng@②茂树、伊藤道治:《甲骨文断代研究法的再检讨――以董氏的文武丁时代之卜辞为中心》,收入《殷代青铜文化的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53年。
  [39] 载《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本文初稿写于1965年9月,1978年11月写定。
  [40] 严一萍曾据打破T53(4A)的H91中所出卜甲能与T53(4A)中@⑨组卜甲〔T53(4A):145〕缀合,否定@⑨组卜甲属于武丁时代。见其《甲骨断代问题》,台湾艺文印书馆,1983年。刘一曼等:《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一文(载《考古》1986年第6期)认为此属较晚的灰坑破坏了较早的灰坑所致。
  [41] 《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按:与陈梦家所称“某组”卜辞不同的是,历组卜辞除“历”以外并未有其他贞人,所以所胃“历组卜辞”是包括有贞人“历”的卜辞和与此种卜辞字形、书体相近的卜辞。
  [42] 见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文物》1981年第5期)。明义士在《殷墟卜辞后编・序》中已有近似的说法。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张聪东《甲骨文所见商代祀典》(1970年)亦已有贞人历的卜辞在祖庚至祖甲前期之说。
  [43]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李学勤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4]裘锡圭:《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11月。
  [45] 林V:《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古文字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1984年1月版。
  [46] 陈伟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版;王宇信:《甲骨学通论》第8章第3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
  [47] 《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9辑,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刘一曼等:《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考古》1986年第6期。按:屯南H95(上引报告定为中期一段、屯南第3段)出甲骨九版(2667-2676),其中有@⑨组、午组卜甲。其中2667,李学勤认为是历组卜辞,其反面有“又岁兄庚”当是指祖庚,见其《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统》(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论文,1986年)上引黄天树书认为是“历组草体”,年代已延至祖甲时。
  [48] 林V:《无名组卜辞中父丁称谓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3辑。
  [49] 李学勤:《小屯丙组基址与静反恰罚收入《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年版。
  [50] 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在T53第七层下发现灰坑H115,内出龟腹甲一,近左甲桥有刻辞二字,字形纤细。H115上面被H112叠压,H112被H111打破,H111又被T53(4A)打破,T53(4A)内出@⑨组扶卜辞等,故有学者推测H115所出腹甲刻辞有可能比@⑨组卜甲要早,或可早到武丁以前,见《考古发掘与卜辞断代》(《考古》1986年第6期)。但上引彭书认为T53(4A)绝对年代在武丁中期或偏早,所以H115所出腹甲刻辞未必已到武丁以前。
  [51] 胡厚宣《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上的巨大贡献》一文言及郭氏晚年认为有无帝辛卜辞应再加研究。论文收入《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年版。
  [52]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3] 方述鑫:《试论帝乙、帝辛卜辞》(油印本),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89年安阳。
  [54] 李学勤:《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一文已指出:“试排过黄组卜辞周祭祀谱的都知道,这种卜辞关于周祭的记录,加上有关的器物铭文,很难容纳在两个王世的祀谱里。”
  [55] 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新论》,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89年8月安阳。
  [56] 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系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6届年会论文,1986年。
  [57]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6本3分。
  [58]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1本1分。
  [59] 石璋如:《殷墟地上建筑复原第七例――论乙一及乙三两个基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6本4分,1995年12月。
  [60] 国立编译馆主编,中华丛书。
  [61] 《汉学研究》第2卷第1期(1984年6月)、第2期(1984年12月)。
  [62] 《殷代“习卜”和有关占卜制度的研究》,《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论古代甲骨占卜的“三卜”制》,《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
  [63] 载《中国文字》新2期,1980年9月。
  [64] 太平洋沿岸亚洲研究学会会议论文,加州蒙特利。
  [65] 舒[:《商代卜辞语言研究》,《通报》卷60,1974年。
  [66] 倪德卫:《问句的问题》,檀香山商代文明国际讨论会论文,1982年;夏含夷:《周易的构成》(博士论文),1983年。
  [67] 《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
  [68] 郭沫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收入《十批判书》,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69] 收入《观堂集林》卷10。
  [70] 王玉哲:《试论商代“兄终弟及”的继位法与殷商前期的社会性质》,《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年第1期。本文并认为“兄终弟及”表现出父子关系不如兄弟关系密切,乃是因为母系氏族制的残余形式被保留在父系氏族社会中,但儿子已有继承权,又说明父系氏族特色已渗入其内部。
  [71] 郑慧生:《从商代的先公和帝王世系说到他的传位制度》,《史学月刊》1985年第6期。
  [72] 参见吴浩坤《商朝王位继承制度论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12期。
  [73] 载《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15期,1963年。又收入《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三联书店1983年版。
  [74] 关于商人日名制,不仅涉及甲骨文,而且涉及商周金文,有关研究成果在这里不繁赘引。请参见笔者与徐勇合著《先秦史研究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5章商史部分第13节。
  [75] 《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胡氏后又有《重论“余一人”问题》(收入《古文字研究》第6辑,1981年),指出武丁、武乙(即历组)时卜辞王自称“于一人”,祖庚、祖甲与帝乙(或帝辛)卜辞自称“余一人”。
  [76] 晁福林:《试论殷代的王权与神权》,《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殷墟卜辞中的商王名号与商代王权》,《历史研究》1986年第5期。
  [77]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1936年。
  [78] 张秉权:《卜辞中所见殷商政治统一的力量及其达到的范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0本1分,1979年3月。
  [79] 孙晓春:《商周时期不是神权时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2期。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