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3|回复: 0

[汉语词典] 对汉字整形的理性思考(4)

[复制链接]
里人 发表于 2010-5-3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西安晚报
语文出版社的《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在《简化字总表》的后面附有3个表,分别是:《从拼音查汉字》《从简体查繁体》《从繁体查简体》,其中的《从拼音查汉字》是依音序排列的,跟《繁简汉字对照表》体例相同。可这样的资料,大多数人没有。我将《字表》的“附表”《繁简汉字对照表》与《从拼音查汉字》进行粗略对比,发现《从拼音查汉字》显示多音字,而《繁简汉字对照表》不显示,这不能不说是《繁简汉字对照表》的一个缺限。例如,“贲《S》”有“bēn”和“bì”两个音,在《从拼音查汉字》的两个音节“ben”、“bi”里都有“贲《S》”这组字,而在《繁简汉字对照表》里,只在一个音节“bi”里有。汉字多音字是很常见的现象,“义随音走”:“贲”读“bēn”时意思是“胃与食管相连的部分,是胃的上端的口儿,食管中的食物通过贲门进入胃内。”而“贲”读“bì”时意思是“〈书〉装饰得很美的样子。”显然,《从拼音查汉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依《字表》“附录”《繁简汉字对照表》,人们读错音的几率就增加了。

    对44个“微调”字的意见

    (一)我认为,44个“微调”字体现了《字表》追求汉字系统化、标准化的努力,是应该肯定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汉字应该努力向系统化、标准化的高水平迈进。

    这44个字大部分调整是可取的,如“亲、榇、杀”等17个字,底下“木”的中间一竖,一律改为“不带钩”,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过去,类似的“木子底”,有的“带钩”,有的“不带钩”,没有规律,要死记,而现在好了,一律“底木不带钩”;再如,“辱”是上下结构,可是,用它作偏旁的“蓐、溽、缛、褥、耨、、薅、洹钡茸郑“辱”却成了包围结构,《字表》把它们全部搞统一;而“唇”字这样的包围结构,实际是受“蓐溽褥”等偏旁写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字表》把它调整为上下结构,则是让汉字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其系统性,也利于教学和分析。还有,“籴、汆、褰、衾”从汉字书法“避重捺”的原则出发,末笔都改为“长点”,字体更美观。“毂”,是个错字,当然应该改(依规范的繁体类推简化,左下的“车”上面应有一短“横”)。

    (二)《字表》所列其余的字,似有商榷余地。“琴、瑟、琵、琶、征”5个字,“、撰、馔、e”4个字,“恿、瞥、憋”3个字和“魅”共13个字,是否可以不改?

    理由如下:“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应当保持稳定,以利应用。”我们应该坚持“能不动尽量不动”的原则。前9个字,是依“偏旁变形”类推而来,是否可以套用《〈字表〉说明》第六条关于简化字类推原则的第二点“在构字的第一层次类推”。在“琴、瑟、琵、琶、征”5个字中,前4字左上的“王”处于第二层次,“征”的中间部分“王”在下,处于第三层次;而且,左上的“王”末笔为“横”更好看,上部显得更平稳;“征”字中间下部的“王”末笔为“横”也很好看。

    “、撰、馔、e”4字左上“巳”的末笔不改“竖提”道理相同。“恿、瞥、憋”3个字,都是将局部笔形“竖钩”改为“竖”,从全字集出发,本着从字理、美观、系统性三方面考虑,还是不改为好:第一个字“恿”,改动的是上部的“用”,第二笔“横折钩”改成“横折”,左下不带“钩”。但是,现规范标准用它作偏旁的字,如“拥、涌、佣、甬、痈、蛹、踊、、o、庸、墉”等等许多字全是“带钩”的,而且这些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都有,唯一的例外是“勇”,上部的左下“不带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勇”改过来,“少数服从多数”嘛。“瞥、憋”两个字,情况相同,是将两字上半部的“敝”左边右下角的局部笔形由“带钩”变成“不带钩”。我们查阅现有规范标准发现,“带钩的”除了“瞥、憋”这两个以外,还有“撇、弊、蔽、、”等,“不带钩”的反而少一些,如“鳖、蹩、拧保是不是也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操作呢?至于“魅”,《字表》和现标准字形仅是右上的“未”末一笔不同:《字表》是“长点”,现标准字形是“捺”。其实,《字表》的这个字不应该改,因为44个“微调”字的“魅”和“籴、汆、褰、衾”等字排在一起,改为“长点”似乎都是属于“避重捺”,可“魅”的右上是“未”,根本就没有“重捺”,只末笔一个“捺”,为何要变成“长点”呢?

    字形稳定问题要重视再重视,即使是“微调”,也要慎重再慎重。但是,任何事物都永远处于变动之中,汉字也是一样,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几千年一路变来,越来越好用。为了汉字的改进,秦的“书同文”,唐的“正字学”(也叫“字样学”),成为彪炳史册的伟业和壮举。再说汉字简化吧,这是为了解决“汉字繁难”而进行的重要改革,解放60年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其间,变了多少次啊!所以,变是绝对的,不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变得科学、有道理。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