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使用太阳能灶的是谁? 对于火的使用,西方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出土过什么文物证实西方古代对火的成熟应用,实际上,在西方或者非洲,直到近代,人们还只能喝上“天然水”,即没有经过加热消毒的脏水。 而中国,远在燧人氏时代,就已经发现了钻木取火,或者击石取火,到了西周,更是有了阳燧取火的技术。 相信很多读者和小编一样,头一次听说这样的名词,也一头雾水。 其实,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阳燧”:向太阳取火。来个更时髦的名词,大家就明白了:太阳能灶! 没想到吧,远在西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太阳能利用技术!不用钻木那么辛苦,没有打火机,也没有火柴,不用怕,带个阳燧就可以了!当然,还得是晴天,白天。 阳燧,就是一个凹面镜,可以聚焦的凹面镜!
阳燧
阳燧
阳燧取火
阳燧取火 以下文字是某微信群网友 @舞天玄姬 引用古籍文献,介绍说明阳燧的内容,首先是介绍阳燧的发明: 据《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拾遗记》云:“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然后是介绍阳燧的应用: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 先秦时的周代,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人们尝试利用青铜铸造的凹面镜聚日光而生火,这种青铜器被古人称为“阳燧”。 《周礼·考工记》曾作“金锡半为鉴燧之齐(剂)”的规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鉴者,镜也;燧者,取火之器具也。 《本草纲目》卷主:“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阳燧的形状及制作: 阳燧,也称夫燧,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周礼·秋官·司烜》中说:“司烜氏掌以夫隧取明火于日。”这表明,周代时已专门有官职负责用阳燧取火。 在汉代以前,阳燧因取火于日,近于天也,所取之火属于天火,故多为占卜与祭祀时使用;而木燧取火于五木柳、桑、槐、檀等,近于人也,只是烹饪用之。 汉代以后,出现了铁质的阳燧,宋代更是出现了两面式的阳燧镜,凸面可照容,凹面则能取火,阳燧作为取火的实用器具在古人生活中持续存在了2000余年。 据《礼记》记载,古人在行军或打猎时,“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便在晴天时用金燧阳燧向日取火,阴天时用木燧钻木取火。
击石取火: 此外,火镰也是一种古人普遍使用的取火工具。火镰因其击石取火用的铁条形似镰刀而名,与它配合使用的火石称燧石,为坚硬的石条或石块,与铁碰击会迸发火星。一般情况下,火镰上固定一个用皮革等材料制成的荷包,荷包内平时存放火石和火绒。火绒是用蒲绒棉絮等易燃物沾硝或硫磺制成,一沾火星就可点燃。火镰的荷包上面有一个金属环,人们可以随身佩戴,使用方便。 火柴的发明: 顺便说下,中国古代发明的“发烛”它就是原始形态的火柴。 北周时代黄帝3254年~3278年,中国就有了火柴。 《资治通鉴》中查得“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者,至以卖烛为业。” (发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史载周建德六年,齐后妃贫者以发烛为业,岂即杭人之所制欤?……今遂有贷者,易“火寸”。按此则焠、寸声相近,字之伪也。然引光奴之名为新。 “发烛”的出处之一是元代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五,书中提到:“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碎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阳燧取火技术的发明,反衬了中国古代圣贤的聪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