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7|回复: 0

[史学] 微子封建考(2)

[复制链接]
夏知 发表于 2011-12-14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国学文化
一 北亳与汤之景亳的关系


    《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宋景公语:“薄,宗邑也”,薄即亳,音近相通。宋景公说薄是宋的宗邑,当可信据。微子为宋之始祖,薄为宋之宗邑,因此对薄邑来龙去脉的考察,实际上即是对宋国最初历史即微子封建史实的考察。


    宋景公所说之薄,早期文献还有两处提到。(注:《左传》襄公十一年另有“同盟于亳”。此亳,《公羊》、《Y梁》并作京,学者亦多信其为京之误,但“郑亳说”者坚信其是。亳为京之误,方酋生新近辩之最详,参见氏著:《也谈古代文献记载中的汤亳》,《殷都学刊》2004年第1期。)一是《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公会诸侯于薄,释宋公”。(注:《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作:“会于薄,以释之”。)二是《左传》庄公十二年:“公子御说奔亳”。杜预注薄曰:“宗庙所在”。这个薄即汉之薄县,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谓的“北亳”。他说:“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国,一亳在河南。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者也”。皇甫谧之前,说亳(薄)为汤都者还有班固。《汉书・地理志》论宋、曹地之风俗:“昔尧作游成阳,舜渔雷泽,汤止于亳,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薄县,汉属山阳郡,今在山东曹县境,(注:田昌武《早商文化的探索》(田昌武主编:《华夏文明》第3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页)认为,此亳在曹县西北跨济水处,地当曹卫之间、华戎错居之处,为推测之论,没有实据。)春秋后期在曹、宋界上。鲁哀公七年,宋军围曹,曹筑五邑于其郊以抗宋,其中之揖丘邑,注家多认为在今曹县内,(注: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公七年所引,第1645页。)说明曹亡前,今曹县一带正在曹、宋两国边界地带。关于曹国的疆域,《史记・管蔡世家》所附《曹世家》并未及之,《汉书・地理志》述宋之分野时说到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阳、陈留,二十余世为宋所灭”。汉陈留郡宁陵县与梁国的睢阳即宋都城紧邻,而山阳郡的薄县直接蒙县,距睢阳仅数十里。还有,据《左传》成公十八年载,春秋时宋国都城西北门曰“曹门”,直对曹国,也说明宋都城距曹地近甚。由这两点说宋之宗邑亳春秋时曾经属于曹可能性很大。当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宋强则属宋,曹强则归曹。《左传》庄公十二年杜预注:“亳,宋邑,蒙县西北有亳城。”可能其时已属宋,也可能只是杜预的推测。


    古之建邦立国,必于其国都之中建立宗庙社稷,以便于随时祭告神明。《墨子・明鬼下》云:“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周礼・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而祭之。”这些记载都表明宗庙必立于国都之中。考古研究也表明,春秋中期以前之宗庙祭坛,全都在国都中的正位。(注:参见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4―344页;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2000年第7期。)宋国都城在商丘市,其宗庙则在以北几十里外的地方,近于别国,这是很可怪异的现象,其他国家迁国都者似未之见。北亳之南有南亳,郦道元说:“睢水又东径高乡亭北,又东径亳城北,南亳也,即汤所都矣。睢水又东径睢阳县故城南,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以嗣殷后,为宋都矣”。(注:郦道元:《水经・睢水注》,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第356页。)郦道元时南亳与宋都一水之隔,而春秋时睢水自西北向东南横穿宋都城中,考古发掘已证明这一点,说南亳是宋国平常奉祀的宗庙所在,应该没有问题。王国维说南亳“不独古籍无征,即汉以后亦不见有亳名”,(注:王国维:《观堂集林》卷20《说亳》,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似不确。那么,北亳即景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路史・后记》注引郑玄《六艺论》云:“景山,商坟墓之所在也。”上古坟墓所在常常也是宗庙之地与君王之所居,景与亳并言当本于此。《史记・殷本纪》“集解”引《括地志》云:“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认为此景山乃汤与诸侯会盟之地,这明显是对皇甫谧之论的发挥。关于景山,郦道元《水经・济水注》云:“黄沟支流……北径已氏县故城西,又北径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也。”以下又引毛公等传注进一步说明之。郦氏此处误从班固、杜预,将卫地的景山置于曹国,顾炎武等已辨其非。(注:顾炎武著,黄汝成释:《日知录集解》,第1129―1130页。)顾氏并指出:“今曹县东南四十里有景山,疑即《商颂》所云‘陟彼景山,松柏丸丸’,而《左传》昭公四年椒举言‘商汤有景亳之命’者。”王国维考景山距宋都商丘“仅百数十里”,然未指实何山,(注:王国维:《观堂集林》卷2《说商颂下》。)田昌五、方辉说商之景山即今曹县西北之梁囟眩至今仍有“景山”之名。(注:田昌五、方辉:《“景亳之会”的考古学观察》,《殷都学刊》1997年第4期。)可以看出,汉魏以后学人说景山皆据曹县薄邑周围之山,臆而言之,无有确据。稽之先秦旧籍,这一带并无景山之名,定陶以南至商丘一带只提到一座山,这就是曹国之南山,见于《诗经・曹风・侯人》:“荟兮蔚兮,南山朝Y;婉兮娈兮,季女斯饥。”毛传:“曹南山。”《通典》曹州济阴县:“有曹南山”,嘉庆重修《一统志》谓南山在曹州济阴县东二十里。叶圭绶道光年间宦游山东多年,全面考察山东各州、府、县及其山川地理沿革,仿顾炎武《考古录》著成《续山东考古录》,将曹南山归之于“古有今无之山”,(注: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757页。)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在亳邑之北、今曹县南标有南山,略近于孙星衍考证的汤冢所在的土山集,北距曹县城二十里。(注:孙星衍:《汤陵考》,《岱南阁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比较各家意见可以看出,曹南山在后世若隐若现,与景山相表里,后世所谓的曹县景山实则曹南山的传讹,又因宋之宗邑亳而附会为“景亳之命”的所在。实际上,商代诸王居则“出入日”、“宾日”,即礼而事之,所以商王都居附近常有景山之名,即其礼日之所在。商汤所居之亳,实在今河南浚县的丕山,即《尚书・禹贡》所谓的“东过大伞敝缮剑也即《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杌次于丕山”之丕山,由其地则曰伞⒇А丁B,筑邑其上又曰邳、,由其宗庙形象则曰亳,名其民族又为殷、衣、卫,皆丕山之丕的音转,于此礼日故又曰景山,即《诗经・卫风》之景山。详细情况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注:陈立柱:《亳在大伤怠罚《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其他一些学者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商汤之亳邑绝不可能远在曹县以南,那里距先商文化区较远。(注:参见江林昌:《〈商颂〉与商汤之“亳”》,《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王震中:《甲骨文亳邑新探》,《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诚如邹衡、田昌五等先生所指出的:“所谓宋宗邑至多也只能是宋始封之地的宗邑,决不会是什么商宗邑”,(注: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89页。)“宋亳亦非汤始居之地,而是微子受封后建立的宗邑……此处传说为成汤会盟之地,即‘汤有景亳之命’是也”。(注:田昌五:《早商文化的探索》,《华夏文明》第3集,第15页。)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