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3|回复: 0

[史学] “宋太祖誓碑”与“不杀士大夫”(2)

[复制链接]
沙舟 发表于 2011-9-23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读书报
以上三篇文献,曹勋的《进前十事札子》、《北狩见闻录》最早记载此事,陆游的《避暑漫抄》记录得最完整。曹勋只说有誓约,陆游则说誓约刻于碑上,还提到曹勋带回来徽宗寄语,可证陆游所引的《秘史》晚于曹勋写的两文。“誓词三行”实则两句,究竟“柴氏子孙”一句紧要,还是“士大夫”一句紧要呢?清代学者袁栋指出:“虽有三语,其实止一语也。末行是总束语,中行是陪衬语,止有首行是主意。宋祖得天下于小儿,原有歉于隐微,故为是誓碑,而其忠厚处实过于六朝五代远矣,宜其享国久长哉。”(《书隐丛说》卷6“宋祖誓碑”条)后世议论“宋太祖誓碑”,倒是多以“不杀士大夫”为中心,也很少涉及到用不用宦官之事。  


  誓碑“本来”刻于建隆三年(962),那时赵匡胤刚刚立国不久,但为什么将近160年后,人们才“开始”知道它呢?仅仅是因为保密措施做得好吗?有学者认为:徽宗作恶多端,为了弥补罪过,于是编造了这个故事;也可能是曹勋杜撰出来的,目的是让赵构合法地继承皇位。这些学者还以北宋杀了很多文人,断定“宋太祖誓碑”根本不存在,纯属子虚乌有。最近,笔者在《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发表《“宋太祖誓碑”的文献地图》一文,裒辑了七条南宋时期的直接证明材料,还发现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元修《宋史》兼含直接、间接证明材料的双重属性,所以认定“宋太祖誓碑”存在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  


  退一步,跟是否刻过那块高七八尺、阔四尺余的誓碑相比,誓约主张“不杀士大夫”才是关键,因为它实实在在造成了众所周知的“赵宋家法”。邵雍有句“五事历将前代举,帝尧而下固无之”,并自注:“一事,革命之日,市不易肆;二事,以据天下,在即位后;三事,未尝杀一无罪;四事,百年方四叶;五事,百年无腹心患。”(《击壤集》卷15《观盛化吟》之二)小程亦云:“尝观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诛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此皆大抵以忠厚廉耻为之纲纪,故能如此。盖睿主开基,规模自别。”(《二程遗书》卷15《伊川先生语一》)邵雍、小程是北宋人,当时谁也不知道有“宋太祖誓碑”这回事,但他们何以都说本朝得以超越古今,“不杀士大夫”是个重要原因呢?!  


  “宋太祖誓碑”流传开来以后,影响深远。王夫之说过:“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1《太祖》)顾炎武写道:“宋世典常不立,政事丛脞,一代之制,殊不足言。然其过于前人者数事:如人君宫中自行三年之丧,一也;外言不入于捆,二也;未及末命即立族子为皇嗣,三也;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四也。此皆汉唐之所不及,故得继世享国至三百余年。若其职官军旅食货之制,冗杂无纪,后之为国者并当取以为戒。”(《日知录》卷15“宋朝家法”条)  


  张荫麟前面那篇文章指出:“太祖不杀大臣及言官之密约所造成之家法,于有宋一代历史影响甚钜。由此事可以了解北宋言官之张横,朝议之嚣杂,主势之降杀,国是之摇荡,而荆公所以致慨于‘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法必行’也。神宗变法之不能有大成,此其远因矣。此就恶影响言也。若就善影响言,则宋朝之优礼大臣言官实养成士大夫之自尊心,实启发其对于个人人格尊严之认识。此则北宋理学或道学之精神基础所由奠也。”有宋一代文化繁荣,理学昌盛,成就了汉唐之后又一个思想文化高峰,这跟 “宋太祖誓碑”繁衍出“不杀士大夫”的制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赵普是辅佐赵匡胤拿下江山的开国元勋,相传他说过两句名言:一句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李衡撰、龚昱编《乐C语录》卷5),另一句是“道理最大”(沈括《续笔谈十一篇》)。赵普的两句话,加上赵匡胤的“不杀士大夫”,君臣两人说的这三句话对两宋道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过作用吗?如果产生过,这种作用能否从制度层面来界定呢?如果能,又如何界定呢?笔者以为,倘若历史―思想史进路解答好了这些问题,既让抽象的格言“下乡”到历史中间,又让具体的故事“上山”到思想高度,未来的宋学研究定将长足进展。  


作者:杨海文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