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摘要:文献学在梁启超的学术生涯中占有重要比重,本文从目录学、图书馆学等六个文献学方面对梁启超的文献学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论考,并在此基础上对梁启超的文献学地位进行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文献学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二十世纪初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著名学者。
梁启超是一位融会中西、出入经史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佛学等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梁启超一生著书一千四百多万字,“几乎论无不及,学无不窥”,对中国近代学术文化起了奠基和开拓作用。下面仅就梁启超的文献学成就作一述评。
1目录学成就
梁启超对传统目录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促进了目录学的新发展。从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目录学的“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提出了“著书是以备学者之顾问,是目录学家最重要之职务也”(《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梁启超还指出目录具有传播思想、唤起民众的社会政治思想作用。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梁启超在目录学实践中主要写下了以下著作:《西书提要》、《东籍月旦》、《读书课程提要》、《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西学书目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治国学杂话》、《评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等。
1.1国学目录
梁启超国学目录研究的代表作是《要籍解题及其读法》(1925)和《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1932)。《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是梁启超为《论语》、《孟子》、《史记》等十一部古代典籍所写的导读。在书中梁启超对各典籍编著者的生平、思想内容特点、价值、流传和影响等都作了提纲挈领式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在《国学入门要目及其读法》中,梁启超将自己开列的国学入门书籍划分大类、区分主次;在书名之后扼要地叙述了历代学术名著,指出了供读者参考利用的方法;着重介绍了重要典籍在国学上的意义、成书时代、内容和真伪等,并且略加评价,列出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对于版本、内容等有争论的著作,也特别予以指明。既是一本优秀的目录学著作,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导读。
1. 2西学目录
梁启超对西学目录的研究非常深入。1896年,梁启超搜罗、总结旧译西学著作约300种,撰成《西学书目表》。这是梁启超目录学成就的代表作。这部书有表四卷,札记一卷,并附有《通商以前西人译著各书》。在这部书目表中,梁启超突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书目分类体系,并阐述了图书分类的理论原则。他把当时的所有西学书目分为学、政、杂三类,共二十八个小类。其中学部包括:算学、电学、医学、图学等十三个小类,基本上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科学门类;政部包括:史志、官制、船政等十个小类,基本与社会科学大类等同;杂类包括游记、报章等五个小类,类似于现在的综合性图书。如此分类,尽管粗疏,但却基本构建了现代的科学图书分类体系,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借鉴,也为新分类法的传入和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梁启超在本书中提出的图书分类理论也多有创见,许多原则至今还是经典。
1. 3佛经目录
梁启超对佛经目录也多有创见,被称为继章学诚之后最有成就的佛经目录专家。我国佛经著作历史悠久、卷帙浩繁,佛经目录的著录也非常精良,是我国目录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但长久以来却被众多学者所忽视。梁启超独具慧眼,挖掘出了这块瑰宝,以此为研究对象,开辟了目录学研究的新领域。他在其佛经目录代表作《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中,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佛家书目优胜于普通目录的五个要点。高度评价了佛家经录的价值,被称为佛典目录的开山之作。现代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称赞其对佛经目录研究贡献:“目录黑暗之一角,重幕骤揭而大放光明”。
2文献辨伪方面的贡献
梁启超在文献辨伪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和《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在这三部书中,梁启超概述了自古至今的辨伪历史,系统评述了自司马迁至刘知几、欧阳修、朱熹、康有为等各个朝代人物的辨伪功绩,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对伪书的种类、伪书的价值等做了系统的阐述和总结;在乾嘉学派的传统考据学基础上加入了西方近代的学术思想,从而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贡献。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理论,也构建了辨伪学理论,成为了二十世纪辨伪理论的奠基人。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他提出了辨伪书的公例、证真书的标准和辨伪事的法则。许多条目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而广泛使用。梁启超还在总结清儒辨伪方法的基础上,对“清儒”和“宋儒”的辨伪特点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辨伪等作出了比较精辟、中肯的评价。《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则是梁启超的辨伪专著,也是我国近现代文献辨伪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在书中,作者将伪书总结为十种表现形式,提出了辨别伪书的技术和考证年代的方法。在胡应麟《四部正讹》的八项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的总结为“从传授统绪上辨别”和“就文义内容上辨别”两大系统。
3文献校勘、辑佚方面的成绩
梁启超文献校勘、辑佚方面的代表作为《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他总结清代学者在校勘方面的经验,归纳出四种主要的校勘方法和鉴定辑佚书优劣的四条标准。不仅提出了文献辑佚的一般原则,而且指出对辑佚的对象应作出适当的选择。梁启超按照西方近代史学观点,建立了新的史料观,并在这种新史料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献整理原则。他将史料分为文字记录和非文字记录两大类,认为这两类史料各有长短,应结合使用,不可偏废。主张必须改变那种只从旧史记载中搜寻史料的习惯,应该充分吸收地质学、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对收集到的史料进行鉴别,并应把重新鉴定旧史料和建立新的史料价值观作为研究历史文献的基本任务之一。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梁启超则提出了钩沉法、正误法等整理史料的五种方法,非常有远见卓识。
4图书收藏理论与实践
梁启超的图书收藏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抛弃封建图书楼“重藏轻用”的思想,使图书面向广大民众,从而开发民智,培育人才,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抛弃图书收藏内容以经史子集为主的传统,广收西学、新学书籍,指导广大普通民众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知识,改掉旧的不良习气。1898年5月,梁启超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章程》指出:“学者应读之书甚多,一人之力必不能尽购”,所以需要在大学堂内“设一大藏书楼,广集中西要籍,以供士林流览而广天下风气”,拨给“建筑藏书楼费约二万两,购中国书费约五万两,购西文书费约四万两,购东文书费约一万两”等等。
梁启超的图书收藏实践是从创建万木草堂书藏开始的。1891年,为创建万木草堂书藏,梁启超写作了《万木草堂书藏征捐图书启》,号召学习伦敦大藏书楼。“与二三同志,各出其所有之书,合庋一地,得七千馀卷,使喜事小吏典焉(《饮冰室合集》)。” 1895年梁启超创办强学书局。收藏书目以西学、新学为主,面向普通民众,并且实行西方近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具备了现代图书馆的性质。强学书局影响非常广泛,一些官员和私人藏书家也纷纷改变观念,抛弃古代的藏书楼的思想,接受了先进的近代图书馆思想,并开始开放私人收藏。1917年,为纪念蔡锷将军,梁启超在上海发起建立“松坡图书馆”。亲自撰写《松坡图书馆记》和《松坡图书馆劝捐启》,号召社会各界捐款建设藏书。1923年迁至北京。1925年至1927年,梁启超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梁启超被推选为第一任董事部部长。他在成立大会的演说中指出要建设适合中国图书馆应用的图书馆学,就应在研究外国图书馆学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图书馆学的原则去整理中国的图书,为中国学术界开辟新的发展途径。在他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期间,还潜心研究制定“中国图书分类法”。1926年,梁启超出任国内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北平图书馆馆长,因为身体状况辞职后,梁启超开始撰写《中国图书大辞典》,直到去世,完成了《簿录之部、官录与史志》和《金石门丛帖类初稿》。
梁启超所生活的时代,正好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初创时期,也是图书馆学理论的建立阶段。梁启超作为时代的先锋,以自己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了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5墨学研究的成就
梁启超还是清代今文经学的殿后大师之一,主要表现在于他对墨学研究的卓越贡献。梁启超的墨学研究代表作主要有:1904年的《子墨子学说》与《墨子之论理学》(后来合为《墨学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墨经校释》、《墨子学案》和《先秦政治思想史》中的墨子部分等。
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连载《子墨子学说》和《墨子之论理学》,一改清代考据学家从章句校释《墨子》的风气,也没有按照当时的流行风潮来肤浅地用墨子思想来比附西学,而是在日本著作的启发之下,第一次将墨子的学说纳入近代社会科学体系之内,从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评论,联系现实需要,加入了许多西学内容和自己的主观思想,从义理的层面,把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大大促进了墨学研究的复兴,使近代墨学研究自孙诒让《墨子间诂》之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在与另一墨学大师――胡适的相互肯定与批评中,整理出版了《墨子学案》、《墨经校释》和《先秦政治思想史》等书。因为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在墨学研究思想内容的阐述上有所更新,但基本承续前期论墨的风格,为掀起墨学研究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梁启超的影响下,学术界甚至一度以谈墨学为时尚。总之,梁启超是二十世纪研究墨学、宣扬墨学的佼佼者,他的墨学研究,无论从方法、系统性和影响来说,都不愧是近代墨学复兴的第一座高峰,梁启超承前启后,也是将墨学研究推向近现代化的第一个里程碑。
6对学术文献学的总结
梁启超对学术文献学的总结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学术著作,全书篇幅不大,但字字珠玑,卓识很多。在这本书中,梁启超将清代学术从时代思潮的角度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作了简要而中肯的评介,精辟的分析了各个时期及其代表人物成就与不足。书中倾向推崇清代考据学派即正统派的朴学特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清代学术概论》相比,篇幅更为充足,叙述清代学术发展史也更加全面深入,是对《清代学术概论》的重要发挥和补充。在这本书中,梁启超详细阐述了“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归纳出了清代学者训诂、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的具体方法,将他们整理旧学的成果划分为经学、小学、谱牒学、历算学、乐曲学等十二个门类加以说明。列出了各个时期代表学者的主要著作,阐述了其历史背景、学术渊源和学术价值等,并提出了整理意见。这两部著作,可称为清代学术文献学的总结性专著,是研究清学史的经典。
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梁启超则将视野从清代扩展到了整个学术史,试图从宏观上考察中国学术的发展演变。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分作八个时期:春秋以前的胚胎期;春秋末至战国的全盛期;两汉的儒学统一期;魏晋的老学期;南北朝和唐的佛学期;宋、元、明的儒佛混合期;清以后近二百五十年的衰落期;今日的复兴期。这个分期特别突出了他反对思想统一、主张思想自由的观点。所以梁启超非常推崇战国时代,又把“思想自由,达于极点”的战国末期称为“全盛中之全盛”,反而对汉代的儒学大一统颇不以为然,认为那是文化专制,所谓“一尊定而进化滞”。梁启超还特别阐述了地理因素对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以南地北地的地理特点不同划分学派,精辟地阐述了基于地理因素之上的南学、北学精神,对后世影响颇大。但是全盛期的部分章节和儒佛混合时代没有完成,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梁启超的文献学地位和时代赋予他的历史地位是一致的。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变革与动荡交织的时代,是一个古今文化、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梁启超生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代,并且作为了这个时代的弄潮儿,这决定了他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梁启超一生学术成就巨大,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他多方面地对学术史、文化史等进行研究探讨,做了大量总结古代传统学术和引进西方近代学术的工作,几乎在每一个学术领域都能“开风气之先”,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起了奠基和开拓作用。文献学研究在梁启超的整个学术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对中国近现代文献学的创立和发展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奠基和开拓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吴其昌.梁启超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初红霞,代玉美.梁启超对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性贡献[J].晋图学刊.2004(5).
[5]葛洪泽.梁启超与墨学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