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国学数典 其后公元前381-378年中山桓公夺回国家复立。中山桓公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三汲)。这次领导复国的桓公很有作为,几次打败赵国的进攻,疆土扩展至五百里,并修筑长城抵御外侵。
哪一年复立,起码在前377年以前,因为据《赵世家》载公元前377赵敬候十年,赵国与中山国在房子县交战。敬侯十一年(前376),魏、韩、赵共同灭亡晋国,瓜分了它的土地。赵国攻打中山国,又在中人地区交战。可以看出此时中山国已经独立于魏国之外了。至于是此前哪一年,从公元前382到前378都有可能,因为这是正是魏国忙于应付来自赵国的征伐,主要原因是赵敬侯元年(前386),武公的儿子赵朝作乱,失败后逃奔魏国。史料记载:382年赵敬候五年,齐、魏两国帮助卫国攻赵,夺取了刚平。前381年赵敬候六年,向楚国借兵伐魏,夺取了棘蒲。公元前379年赵敬候八年,攻下了魏国的黄城。原始史料为“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都邯郸。魏败我兔台。筑刚平以侵卫。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薄。八年,拔魏黄城。九年,伐齐。齐伐燕,赵救燕。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伐中山,又战于中人。《赵世家》”同时在魏世家里记载,魏国还被狄人打败,鲜虞人之所居在春秋时是赤狄、白狄杂处区,其最有可能是由赤狄发展而来,因居于“鲜于水”,而称为鲜虞,鲜于水见《山海经》,其大致之地可能是雹河,也就是今天河北的唐河流域。《魏世家》记载:公元前378年魏武侯九年,狄人在浍水(今山西翼城)打败魏军。“九年,翟败我于浍。”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中山恒公趁魏国忙于应付来自赵国的攻打而无暇顾及被赵开的中山国,于是又西借狄人之力在魏的西北夹击魏国,而魏东又有赵国的进攻,同时也使赵国无法顾及,自然可以轻松实现了复国的大业,这也是其后两年前377、376年赵两次进攻中山的原因。
中山国几代后,即中山王好姿时,进入“楚久伐而中山亡”的时期。
从公元前303起赵武灵王开始进攻中山:“赵武灵王二十三年,攻中山。《赵世家》”其后两次都是在诸侯伐楚的时候,前301年和前299年攻破中山国,国君好姿两次逃奔齐国,也最终死在齐国,其中间诸侯伐楚有:
秦昭襄王六年(前301),蜀侯(huī,辉)反叛,司马错平定了蜀国。庶长奂攻打楚国,杀了两万人。“秦本纪六年,蜀侯辉反, 司马错定蜀。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同时《资治通鉴》也载“慎靓王十四年(庚申,公元前三零一年)秦庶长奂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昧;遂取重丘。赵王伐中山,中山君奔齐。”其后299秦昭襄王八年(前299),秦国又派将军芈戎攻打楚国,攻战了新市。齐国派章子,魏国派公孙喜,韩国派暴鸢(yuān,渊),一块儿进攻楚国的方城,俘获唐t。
此时没有参加攻打楚国的赵国,趁秦齐魏韩都在伐楚而无暇顾及其西北部的中山国时,一举攻破了中山国,中山国君又出逃于齐,最后死在齐国。《秦本纪》载:“秦昭襄王八年,使将军芈戎攻楚,取新市。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取唐t。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
在齐国等诸侯国的压力下,298年中山国最后一任君主尚公即位,领土面积大为缩小,其后于秦昭襄王十一年(前296),齐国、韩国、魏国、赵国、宋国、中山五国共同攻打秦国。《史记秦本纪》
其后公元前296,“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三年(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六国年表》在下一年)灭中山桓公。因此《资治通鉴》把中山国灭定在公元前295年:“周赧王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秦尉错伐魏襄城。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归,行赏,大赦,置酒,五日。”这个被诸侯国尤其是齐赵燕都有利益关系的三国扶持起来的国家,为什么又三国所灭,《墨子当染》中有片言的论述:“……中山尚染于魏x、偃L,宋康染于唐鞅、佃不Y。此六君者所染不,故家亡,身樾搪荆宗R破纾^o后,君臣x散,民人流亡,e天下之暴苛_者,必Q此六君也。”
通过中山国灭亡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中山国其实是在诸侯国兼并的大趋势下灭亡的,当然首先是利益最大的赵国,赵国恰恰利用了其它国家伐楚的契机。而在赵灭中山的事件过程中,楚国也是受害方之一,期间数度被秦韩魏齐等国攻伐,他自保尚难,更谈不上灭中山了。
我们应该了解此中司马迁之本意,不能张冠李戴。或有楚伐中山而灭之的史证的,愿意商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