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来源: 论剑历史门户网 明末清初,四川频遭战乱,人口从明万历年间的130多万人,锐减到清初的50余万人,耕地从明万历时的13万顷降到了清顺治时的1万多顷。为了恢复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清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垦荒。
移民动员初期,由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农民对四川情况不了解,即便朝廷有赋税和入籍的优惠政策,他们还是不愿意入川。为此,清政府改从抓地方官入手,顺治十四年,颁布了《劝垦则例》,把招民垦荒的数量和各级地方官员的考核升职直接挂钩。名利双收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了地方官 “招民劝垦”的积极性,他们使尽解数让数以十万计的农民从邻近各省入川垦耕,如朱德、邓小平、陈毅、郭沫若的先祖就是分别从广东韶关、湖北麻城、湖南邵阳、福建宁化入川的。移民入川,促进了四川经济的恢复。
由于入川道路既艰险又遥远,难免有人中途反悔恋乡不前,劝垦官兵便用捆扎其手的办法强制入川。若遇移民途中要大小便,官兵只得解开绳索,从而有了“解手”之说。由于清初大规模向四川移民垦荒的主要是湖广行省(包括湖南湖北)籍百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湖广填四川”。
沿着长江流域从东向西的移民不止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招民劝垦,早在明初就有“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
元朝末年,湖广行省,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起义军厮杀拉锯的主战场,社会动荡,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周边十多个省的百姓迁往湖南、湖北,由于移民人数最多的是江西人,所以历史上简称为“江西填湖广”。成千上万移民迁入两湖,看似无序,实际上很有规律。受相对地理位置和迁移距离的影响,各省移民有一个大致的分布范围。陕西、山西等北方移民集中落户在湖北的北部和西北部,越往南越少。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两湖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至今,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所以历史上有 “洪武开坎”和“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的说法。
至于江西人口之所以多,也是外来人口不断填充的结果,其中就有浙江人西迁的因素。而浙江一带人口密集则是历史上北人南迁的结果。因为中国历史上战争多发生在北方,为避战乱北方人口不断南下,最早的一批是南北朝“五胡乱华”时跟随晋室南渡的士人,例如东晋书圣王羲之从琅琊郡(今山东省临沂)迁居浙江绍兴,“东山再起”的谢安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移居浙江上虞。后来相继有唐末黄巢起义、北宋末金兵入侵、明末清兵入关导致大批北人南下,从而使浙江外来人口大增。可见,从南北朝以来,中国人口流向的总趋势是:为避战乱不断从北方流向南方,为获得土地资源又一步一步地从长江下游地区向中上游地广人稀的地区迁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