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0|回复: 2

[思维启发] 从理解“聪明”到如何为人处世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1-4-12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聪明,是两个汉字的组合,要明白其意思,必须拆开二者,逐个分析。

以下内容摘引自《华韵国学百科全书》

聪者,正体“聪”字的简化。《康熙字典》:《唐韵》《正韵》仓红切《集韵》麤丛切,音骢。《说文》察也。《广韵》闻也,明也,通也,听也。《书•洪范》聪作谋。《史记•商君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管子•宙合篇》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注】耳之所闻,既顺且审,故谓之聪。 又《韵补》叶千刚切,音仓。《陈琳•柳赋》穆穆天子,亶听聪兮。德音允塞,民所望兮。宜尔嘉树,配甘棠兮。望平声。

其中解释得比较精彩的,是“《管子•宙合篇》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注】耳之所闻,既顺且审,故谓之聪”这句话。也就是说,聪者,必耳听而顺闻,顺闻而后审之。用白话来说就是,耳聪的人,在听别人的话时,都会顺其意思去听,静静等他说完,理解其全部意思(与“顺闻”相反的,就是“左耳进右耳出”了);但是理解,并顺着其所言去理解,并不是说要认可认同其所表达的意思及观点,还要对其意思及观点进行“审”(则“辨”)核,审核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天道。

一个人,如果做到聪,就会养成审辨的思维习惯,而这种习惯会使得他更喜欢探索天道,知晓天道。

明者,《康熙字典》:〔古文〕朙《广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音鸣。《说文》照也。《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时,遍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史记·历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 又《易·乾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 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 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照临四方谓之明。 又《书·舜典》黜陟幽明。《传》升进其明者。 又《书·太甲》视远惟明。《疏》谓监察是非也。又《洪范》视曰明。《传》必淸审。 又《诗·小雅》祀事孔明。《笺》明,犹备也。 又《诗·大雅》明明在下。《传》明明,察也。《尔雅·释诂疏》明明,言甚明也。 又《礼·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又《礼·礼运》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犹尊也。 又《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疏》明者,辨说是非也。 又《韩非子·难三篇》知微之谓明。 又《广韵》昭也,通也。 又星名。《诗·小雅》东有启明。《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又《小雅》明发不寐。《疏》言天将明,光发动也。又《正字通》凡厥明、质明,皆与昧爽义同。 又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晋荀晞从事明预。 又与盟同。《诗·小雅》不可与明。《笺》明,当为盟。 又与孟同。《周礼·夏官·职方氏注》望诸明都也。《释文》明都,《禹贡》作孟猪。今依《书》读。 又《前汉·地理志》广汉郡葭明。【注】师古曰:明音萌。 又《韵补》叶谟郞切。《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辞·九歌》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又叶弥延切。《道藏歌》观见学仙客,蹊路放炎烟。阳光不复朗,阴精不复明。

可以着重看“《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的解释。何谓日月相推?在《易·系辞》中还有这样一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可见,“相推”应解释为“相邻连接”。因此,日月相互循环,“明”就产生了,对照“寒暑相推”理解,可以明白,“明”与“岁”一样,是一对阴阳的组合体,单单日或月,都不可能出现“明”,因此,明字原义与今义是有出入的(以“一岁”为“一寒暑”来理解,“一明”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一昼夜”)。

今天“明”字演化出“了解,识得”的意思,是与“目见而明”想关的,因为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是基于“目见”的,而人类如果没有目这个器官,就不可能见到日月。日月相邻为人类提供光照,是人类认识万事万物,见到万事万物的前提,因此,用“明”来表达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以至“了解,识得”万事万物就是很容易逐渐形成的了。

而“明”,在今天,作为目见而明之意,就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见到正面(日光所照而显之像),二是还要见到负面(月光所照而显之像)。

人类对外界的认识,总归起来,主要来自两大器官,一是耳,听万事万物之声,二是目,见万事万物之像。当然,鼻、手、脚、皮等器官也是人类认识外界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其一般处于次要,故而产生“聪明”的说法,则由耳与目统表人类对外界的认识程度。

聪明二字组合使用古而有之,而作为一个词语使用,却是现代的专有(因为词语这种概念是现代汉语中才有的)。组合使用与作为词语使用的不同之处就是,组合表达的意思,由二字的独立意思两合而成,而作为词语,其表达的意思,往往是惯常口语表达的意思,或者是另外赋予的意思。

聪明的组合意思,就是指人耳聪目明,则听人之言,视物之义,都不会偏听偏见,而是兼听兼视,并对各方面的观点依据天道进行审辨,然后举直错诸枉。

而作为词语,聪明已经演化为代指人思维灵敏,天资智力高的意思,与原义虽有小同,却是大异。

上文中,全是讨论聪明二字之意义,但本文之中心,却是人们“处世为人”之方法论。

在现代汉语(以词语之义为语言基本组成单位)环境之下的人们,形容一个人聪明时,往往是指其天生有智慧,天生智力高,思维反应灵敏,这样容易使人产生消极的态度——言者会忽视人之聪明与否,其实是“思维习惯”(本文关键,下文提到)问题,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忽视人之可改造性;而听者会认为自身先天缺陷,从而怨天尤命。

但是在汉字(以汉字之义为语言基本组成单位)环境中,形容一个人聪明,则指其人处事兼听兼视,遇事思辨,笃审。这样就会提醒其他人了,做人要兼听兼视,要思辨,要笃行审言(审人之言及已之言)。

从汉字组合而成的“聪明”解释中可见,聪明者,必习惯于思辨,必喜探索天道,而其“聪明”之资质,非天生而有之,乃是后天“惯”常耳聪目明(审言兼视思辨)而得。

一个人习惯了在听他人说话时,细心听闻,安静理解;在目见并认知一种事或物时,总是看到其正面反面,然后根据“天道”(格物致知所得之理)来思辨审断。这个人必然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天道”,并总结出自己所认识的“天道”。当他在听其他人之言,视其他之物或事时,也必然会惯性地根据自己总结的各种常用的“天道”来思辨(此则思维习惯也);而“天道”之为“天道”,乃是所有人皆认同的“客观、自然之理”,因此,其见解也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思维习惯,亦即熟练、习惯之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则指人据以审辨的“天道”。通俗地讲,就是指人习惯地使用某些“天道”来思考、审辨其所听、见的事或物。

一个聪明的人,在习惯,并经常地根据某些“天道”来审辨所听所见之后,就会对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天道”进行特殊标记,以使其可以在思考思辨过程中更频繁地使用。由于这些常用的“天道”是通过面对非常广泛的人或事或物而提炼出来的,因此,这些“天道”就具有普遍性。而依据这些常用“天道”来思辨审断人言或所见的人相对其他人来说,就显得“聪明”了。

我们回顾一下自己受学过程中,1+1=2这种题目之所以十分之简单,就在于这个道理太常用了,无论什么人都几乎天天在用;而一道较深的数学题或物理题甚至语言题,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懂得的,因为相对而言,其中道理使用的人很少,而使用的频率则更少。

因此,其实老师眼中的学生,往往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天天做练习题(练习使用某些使用者很少或使用频率很少的道理)锻炼出来的——同样道理的是,实践创新能力也是练习出来的。

最后,所言几近达意了,总结一下:为人处世,需要“聪明”,要“顺闻而审辨”,要“兼视”,而废“偏听偏视”;另外,我们还要多审言慎言,思辨笃行,在广泛的交流接触及学习中,总结出常用的思维以形成习惯。简言之,如果你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就必须多与他人接触,如果你要善于实践,就必须多练习对相关实践理论的应用。

微博评论 发表于 2011-4-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韵国学网,写的几好下喔。@少女堂
来自 前夕provide 的新浪微博
微博评论 发表于 2011-4-12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韵国学网,写的几好下喔。@少女堂
来自 前夕provide 的新浪微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