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卷23天志(上)诗解3兼明兼有兼食利民义政顺天力政逆天 题文诗: 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百姓?以其兼明. 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有,何以知其, 兼而有之?以其兼食.何以知其,兼而食焉? 四海之内,粒食之民,皆饲牛羊,豢以犬彘, 洁为粢盛,备以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 天有邑人,何用弗爱?且吾言杀,一不辜必, 有一不祥.杀无辜者,谁也人也.予之不祥, 谁也天也.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 何故以人,与人相杀,天予不祥?此我所以, 知天之爱,天下百姓.顺天意者,义之政也; 反天意者,力之政也.义政奈何?墨子言曰: 处大国也,不攻小国,处大家亦,不篡小家, 强不劫弱,贵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此必, 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也者, 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 力政者则,与此异也,其言非此,其行反此, 犹背驰也.处大国以,攻小国处,大家篡小, 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此上不利, 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不利也, 无所利之,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 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也, 匠人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方圆, 曰中者是,不中者非.今天下士,君子之书, 不可胜载,语不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 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何以知之?曰我乃得, 天下明法,以度之也.执义真情,正己正人. 《原文》3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有之?以其兼而食焉。何以知其兼而食焉?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天有邑人,何用弗爱也?且吾言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杀无辜者谁也?则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则天也。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何故以人与人相杀,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也。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然义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力政者则与此异,言非此,行反此,犹幸驰也(9)。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员,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则大相远也。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注释》(9)“幸”为“偝”字之误,同“背”。
《译文》
既然如此,那么怎么知道上天爱护天下的百姓呢?因为他对百姓能全部明察。怎么知道他对百姓全都明察呢?因为他能全部抚养。怎么知道他全部抚养呢?因为他全都供给食物。怎么知道他全都供给食物呢?因为四海之内,凡是吃谷物的人,无不喂牛羊,养猪狗,洁净地做好粢盛酒醴,用来祭祀上帝鬼神。天拥有下民,怎么会不喜爱他们呢?而且我曾说过,杀了一个无辜的人,必遭到一桩灾祸。杀无辜之人的是谁呢?是人。给这人灾祸的是谁呢?是天。如果认为天不爱天下的百姓,那么为什么人与人相杀害,天为什么要降给他灾害呢?这是我所以知道天爱护天下百姓的缘故。
顺从天意的,就是仁义政治;违反天意的,就是暴力政治。那么义政应怎么做呢?墨子说:“居于大国地位的不攻打小国,居于大家族地位的不掠夺小家族,强者不强迫弱者,贵人不傲视贱人,狡诈的不欺压愚笨的。这就必然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做到这三利,就会无所不利。所以将天下最好的名声加给他,称他们为圣王。而力政则与此不同:他们言论不是这样,行动跟这相反,犹如背道而驰。居于大国地位的攻伐小国,居于大家族地位掠夺小家族,强者强迫弱者,贵者傲视贱者,狡诈的欺压愚笨的。这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者不利,就没有什么利了。所以将天下最坏的名声加给他,称之为暴王。” 墨子说道:“我们有了上天的意志,就好象制车轮的有了圆规,木匠有了方尺。轮人和木匠拿着他们的规和尺来量度天下的方和圆,说:'符合二者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现在天下的士君子的书籍多得载不完,言语多得不能尽计,对上游说诸侯,对下游说有名之士,但他们对于仁义,则相差很远。怎么知道呢?回答说:我得到天下的明法来衡量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