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卷7外篇(上)诗解5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题文诗:
景公自畋,而致晏子,侍于遄台,梁丘据造. 公曰维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 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有异乎?对曰异也, 和如羹焉,水火之与,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𬊤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也,民无争心.故诗经曰: 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靡有争. 昔古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 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 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相成;清浊大小, 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 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故诗经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 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水济水, 谁能食之?若琴瑟相,奏之专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亦如是也.景公曰善,和而不同, 至和真情,心平气和,礼以别异,求同存异。 《原文》 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第五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于遄台,梁丘据造焉。公曰:“维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𬊤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公曰:“善。”5【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侍迎,梁丘据也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和呀。”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只能算是相同,怎么能算作相和呢。”景公说:“相和与相同不一样吗?”回答说:“不一样。'相和’就像肉汁汤一样,水、火、醋、肉酱、盐、梅,用来烹制鱼肉,用柴禾来烧煮,厨师调和,调和滋味,味道不足的就再添些,味道太浓了就冲淡一些。君子吃了这些,来平和他的内心。君臣关系也是这样。君王认为可以的,而其中有不可行之处,臣子指出其中的不可行,而成就其中可行的。君王认为不可行的,而其中有可行的,臣子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不相互抵牾,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说':有了调和的肉羹,告诫厨师调和好,敬献神灵无嫌隙,人们和睦不相争。’先王调济五味,协调五种馨香,来使其心平气和,成就其政事。声音也和味道一样,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音、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组成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疏密,相互调济。君子听着这些,以使其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则德义和谐。所以,《诗》说:'德音无瑕。’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君王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君王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如果以水调和水,谁能吃它?像琴和瑟和奏一样单一,谁能听它?相同的不可取之处就像这样。”
景公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