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7|回复: 0

[儒家文化] 不要做无益的事情而损害有益的事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宗皇帝喜欢读历史,确实汲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太宗皇帝喜欢读历史,确实汲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其五曰:“乌乎曷归?予怀之悲。曷,何也,言思而悲也。万姓仇予,予将畴依?仇,怨也。言当依谁以复国乎。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郁陶,言哀思也。颜厚,色愧。忸怩,心惭也。惭愧于仁人贤士也。弗慎厥德,虽悔可追?”言人君行己,不慎其德,以速灭败。虽欲改悔,其可追及乎?言无益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畴,谁。第五个弟弟唱道:“呜呼,我们将归向何方?我忧思悲伤。仇,怨的意思。说的是因忧思而悲伤。普天下的人都怨恨我们,我们还有谁可以凭依?哀思之情郁结内心,羞愧之颜发于惭愧。这是因想到仁人贤士而惭愧。不谨慎修持自己的德行,虽然后悔还可以挽回吗?”这里说的是人君的所作所为,不谨慎自己的德行,结果迅速招致败亡。即使想改悔,哪里还来得及呢?后悔,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圣明的君主读了《群书治要》后,做法、想法与没有学习的人完全不同。《群书治要》是唐太宗下令编辑,编好之后,他手不释卷地阅读,所以对于《群书治要》中的道理了解得非常透彻。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大兴土木,都必须顺应民心。从前大禹凿九山,通九江,耗费人力巨大,却没有人抱怨,因为与民心相符,是民心所向,反映了百姓的意愿。秦始皇营建宫室,人民都反对,因为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违背民心。朕现在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木等都已经准备就绪,但想想秦始皇的教训,决定不再兴建了。古人曾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情而损害有益的事。见不到引起贪心的东西,心就不会被扰乱。’由此可知,见到那些诱人之物,心很容易被污染。像那些精雕细镂的器物,珠宝玉器、服装玩物,如果纵情享受,灭亡的日子立刻就会到来。”他还要求自王公以下,宅第、车服、婚嫁、丧葬等,如果用度超过了规定而过于奢华,都要一律禁止。从那以后二十多年,社会风俗崇尚俭朴,衣服没有锦绣,物质富饶,没有出现挨饿受冻的情况。

在贞观二年,有公卿上奏皇帝说:“依照《礼》,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建在高台上的楼榭。现在暑天未退,秋季的连绵大雨刚刚开始,皇宫低下潮湿,请陛下营建一座楼阁居住。”太宗说:“朕有气力衰竭的病,不适宜居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但如果同意你们的请求,浪费实在太多。从前汉文帝想建一座露台,但是要花费相当于十户百姓人家的费用,就放弃了念头。朕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耗费的财物却要超过他,难道这是作为民之父母的国君之道吗?”尽管公卿再三上书奏请此事,唐太宗终究没有答应。所以,太宗皇帝喜欢读历史,确实汲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知道节制欲望,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私欲,才创下“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论君道》中记载,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唐太宗说:“朕常常想能伤害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是由于自身有不良嗜好,才酿成灾祸。如果一味地讲究吃喝,沉溺于声乐女色,欲望愈多,损害也就愈大,既妨碍政事,又扰乱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理的话来,更会引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朕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享乐,贪图安逸。”

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请教詹何,治理国家有何要领,詹何却用加强修身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问他,治理国家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过自身修养好而国家混乱的。陛下所明白的道理,实在很符合古人所说。”

从这段对话可以体会到,魏徵大人和唐太宗同心同德,确实是古人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以,君臣能够齐心协力,创下“贞观之治”的盛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