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怎样爱儿女呢?
《故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 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一《六韬》。 “御”是治理、统治。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长爱护弟弟。见到百姓饥寒,就为之哀痛;见到百姓劳苦,就为之悲伤。这是君主对待百姓应有的态度。 父母是怎样爱儿女呢?从“父慈子孝”的“慈”字,就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的爱。慈,上面是“兹”,下面是“心”,即念兹在兹,父母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儿女身上。即使家里很贫穷,冬天盖不暖,吃饭吃不饱,父母宁愿自己挨冻挨饿,也要让儿女吃饱穿暖,这就是父母爱儿女的心。 君主爱百姓,也应该以这样的心对待百姓。现在人们常说有些老板没有执行力。为什么老板没有执行力?这句话告诉人们,因为老板没有像对待儿女一样对待属下、对待员工。 当然做为君主、领导,不仅要起到关爱的作用,现在很多父母对儿女也是非常关爱,但是对儿女仍然是叫不动,没有执行力。《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但是现在父母叫孩子时,孩子仍然是听如未听,闻如未闻,这是因为父母没有起到君亲师的作用。 他们只起到了亲的作用,亲爱还变成了溺爱,结果是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父母除了是儿女的亲人,还要做儿女的领导和老师,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教最重要的是身教胜于言教,就是把正确的行为做出来,让儿女去效仿。 当然现在社会,人们麻木得很久了,即使有人把正确的行为做出来,对方也仍然看不到。甚至还会被别人误解。所以要言传身教,不仅要把身教做出来,也需要去说明,否则好的行为也会被人误解。 有句话是,自古圣贤多寂寞,为什么多寂寞?因为圣贤的心不为人所知,他们的行为往往会被人误解。因为普通人在看待别人时,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即使圣人的所作所为是对的,但是由于普通人的思想框架是错的,也会被他看成错的。圣贤人的存心,并不表露在外,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也就很难感受到。 在《孔子家语》中记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怎样理政。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政治最急迫的事,没有比使人们富裕、长寿更重要的了。 哀公就问:“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孔子说:“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征徭役不要太多,收税不要太重,这样民众就会富裕。重视礼乐教化,使人民远离疾病和犯罪,这样人民就可以长寿。 鲁哀公听后说道:“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如果我真的按照您的话来做,征收很少的徭役,减轻税敛,我们国家不就很贫穷了吗? 孔子说:“您不知道《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吗,‘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平易近人的仁德君子执政,是百姓的父母,既然是百姓的父母,哪有子女富裕而父母贫穷的道理呢?”国君是百姓的父母,百姓都富裕起来,就如同儿女富裕起来,父母怎会贫穷呢?百姓都富裕起来,做国君的怎会匮乏呢?真正爱民如子的君主,确实把百姓和自己看作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不是对立的关系。君主既要让人民过上温饱、富裕的生活,同时也要兴起道德教育,让百姓追求更高的目标,能够得到灵性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