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追远”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祭祀祖先、祭祀父母,在古代,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 每到春秋祭祀的时候,全家的人召集在一起,除了行这些礼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讲述祖先的德行,也就是要念念不忘过去父母祖先的功德。他们对国家民族有什么贡献,要常常地思念、常常地追怀,这样祭祀的时候才更加能够显示出诚敬之心、思慕之心。所以我们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就不能够不了解,如果对自己家族的历史都不了解,就表示不出恭敬之心,这也是一个人忘本的表现。 除了祭祀之外,追远还有一个的重要方式,就是修家谱。在古代的时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谱,而这个家谱每一年都要修,叫修家谱。比如说这一年之中,有哪些人过世了,哪些人出生了,每一年都要整理一次。而一个人一生的行迹,也就是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贡献,也都以简要的方式记载在家谱之中。所以有了家谱之后,就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远祖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原因到这个地方来定居的,一共传了多少代,历代祖先对这个地方、这个国家有什么贡献、有什么德行。这才称得上是追远。 修家谱有什么好处呢?《礼记》上说“不娶同姓”,这个礼要求不娶同姓之人,所以恭修家谱就发现,你的父母就是两个姓,然后再往上去推,他的父母也是不娶同姓,那都是两个姓。这样以此类推,推到上面去之后,你就发现其实所有的姓都是一家人,中华民族确实是一家。而把这个家谱推上去之后,你就发现不是炎帝的子孙,就是黄帝的子孙,所以我们称为炎黄子孙,这个一家人的观念才有了。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这绝对不是形容,通过修家谱才看到确实是一家人。 除了培养这种一体的观念之外,就是要学习祖宗的德行。在春秋祭祀的时候,家谱之上都记载着祖先的德行,哪朝、哪代、哪一个时候,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祖先,他对国家、对人民有什么贡献。我们作为他的后代子孙,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因我们的行为给我们的祖先抹黑。 比如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叫杨震,他去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路过昌邑县,这个昌邑县的县令王密就是被杨震举荐出来做秀才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路过此地,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杨震就叹了一口气,他说:“唉,我了解你,知道你有德行、有才学,把你推荐出来,但是很可惜呀,你却不了解我。”王密还以为杨震怕这件事有人知道才不愿意接受的,所以他就说:“恩公啊,我这样做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报答您的知遇之恩。这件事没有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接受了吧!”结果杨震听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他说:“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是‘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所以他就拒不接受这“四知财”。他的后代子孙都秉持他的廉洁作风,所以他的儿子、孙子、曾孙都非常贤达,都做到了三公的位置。 我们想一想,杨震的子孙在每一年祭祀的时候,都要知道他们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财”,他们还为自己祖先的这个典故写了一个匾额,放在他们家的房屋之上,就把房屋取名为“四知堂”。所以凡是后代子孙从这一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都知道他们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财”,那他们怎么敢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呢? 所以中国的反腐倡廉教育,从古代家庭之中已经开始了。不仅仅是杨家的祖先有杨震这样廉洁有守的官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历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杨震这样廉洁有守的人,甚至还有比他更加有德行、对民族国家贡献更大的人。那么我们每到祭祀的时候,常常来宣讲祖先的德行,这对后代子孙是一个警醒、一个教育,念念不忘祖先的德行,念念不敢做那些不好的事而给祖先抹黑。这就是讲“追远”非常重要。 在我们的历史上也可以看到,好多的皇帝确实是按照圣贤的教诲去做。比如说在《雍正皇帝圣谕图解》上面,就有一个明仁宗的故事。明仁宗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明成祖到了南京,退朝之后就召见东宫官杨士奇,问道:“你辅佐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对他了解得也很清楚了,这个太子的为人到底怎么样呢?” 杨士奇就回答说:“殿下仁孝恭敬非常人可比。”明成祖听了之后说:“你能不能给我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呢?”杨士奇回答说:“在每逢祭祀的时候,太子一定会把所有的祭器亲自检查,不把这个事委托给别人。比如说去年按照惯例要举行祭祀的时候,正好太子得了痛风病,结果医生告诉他要服药发汗才可以。太子说‘如果要吃药发汗,怎么可以亲自参加祭祀呢?’左右的人就说:‘那可以让别人代替您参加祭祀啊!’殿下就回答说‘皇上把祭祀的使命交付给我了,我又派遣别人来代替,这不是违背君父的命令吗?’所以他就带着病亲自去参加祭祀。祭祀才完毕出了一身的汗,结果这个病就痊愈了。再比如,每每给皇帝进俸食物、其它的东西的时候,这个太子一定会亲自检查,亲自把这个封条封好,然后才派遣他们去出发,不敢轻易地把这些事委托给下人去做。” 明成祖听了之后就说:“这些都是为人子应当做的事情。”杨士奇说:“自古以来的大圣大贤,都是把他该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而已。”也就是说圣贤人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毕恭毕敬地、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本分而已,所以明仁宗“躬阅祭器”的故事,就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育。皇帝对于祭祀这样地诚敬,也就能够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这个国家也治理得很好。那么这是我们讲的“追远”。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