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新序》卷2杂事2诗解9反裘负刍厚敛民穷叔敖劝王与臣大夫共定国是忠信者士之行言语者士之路 题文诗: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负刍.文侯问故, 对曰爱毛.侯曰若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 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 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 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里尽,毛无所恃; 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且不加众,而钱十倍, 此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 不可居也,故此非所,以贺我也.楚庄王问, 孙叔敖曰:吾未得所,以为国是.孙叔敖曰: 国之有是,众非之所,恶也臣恐,王不能定. 王曰不定,独在君乎?亦在臣乎?孙叔敖曰: 国君骄士,曰士非我,无逌富贵.士骄君曰: 国非士无,逌安强也.人君或失,国而不悟, 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其则国是, 无逌定矣.夏桀殷纣,不定国是,以合其取, 舍者为是,而以不合,其取舍者,为非故致, 亡而不知.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侯大夫, 共定国是,寡人岂敢,以褊国而,骄士民哉! 楚庄王莅,政三年不,治好隐戏.社稷危国, 将亡士庆,问左右群,臣曰王莅,政三年不, 治好隐戏,社稷危亡,胡不入谏?左右对曰: 子其入矣.士庆入再,拜而进曰:有大鸟来, 止南山阳,三年不飞,不鸣不审,其故何也? 楚庄王曰;子其去矣,吾知之矣.士庆谏曰: 臣言亦死,不言亦死,愿闻其说.王曰此鸟, 不蜚以长,羽翼不鸣,以观群臣,之慝是鸟, 其虽不蜚,蜚必冲天;虽不鸣其,鸣必惊人. 士庆稽首,曰所愿闻.王乃大悦,士庆之问, 拜为令尹,授之相印.士庆出门,顾左右曰: 吾王成王.中庶子闻,之跪泣曰:臣尚衣冠, 御郎十三,年矣前为,豪矢后为,藩蔽王赐, 士庆相印,而不赐臣,臣死有日.王曰寡人, 居泥涂中,子所与言,者内不及,国家而外, 不及诸侯.如子者可,富不可贵.于是乃出, 其国宝璧,玉以赐之.曰忠信者,士之行也; 言语者士,之道路也,道路不修,士无所行. 《原文》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364] 。文侯日:“ 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日:“臣爱其毛。”文侯日:“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365] 矣。”明年,东阳上计[366] ,钱布[367] 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日:“ 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368] 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其上不可居,此非所以贺我也。” 【注释】 [364]反裘而负刍:反穿皮衣,背着柴。
[365]恃:依赖;凭借。
[366]上计: 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
借资考绩,谓之上计。
[367]钱布:钱币。布,古代一种铲形的货币。
[368]士民:泛指人民、百姓。
【译文】 魏文侯出外游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反穿皮衣背着柴草,于是魏文侯就问他:“ 你为什么反穿着皮衣来背草呢?”那个人回答说:“我是爱惜皮上的毛。”魏文侯说:“ 你难道不知道皮子磨掉了的话,那些毛不就无处依附了吗?”第二年,魏国东阳的地方,呈上的计簿显示上交的税款比往年多了十倍,朝臣全都来道贺。魏文侯说:“ 这不是应该祝贺我的事。这和路上那个反穿皮衣背着草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只是爱惜皮上的毛,却不知道皮子磨没了,那些毛也就没有依附了。现在我们国家的耕地没有扩大,人民没有增多,而钱却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各级官吏从百姓那里剥削得来的。我听说过,人民生活不安定的,在上位的人也不会稳固,所以这不是什么值得向我道贺的事啊!”
《原文》 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孙叔敖曰:“国之有是,众非之所恶也。臣恐王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乎?亦在臣乎?”孙叔敖曰:“国君骄士曰:'士非我无逌富贵。’士骄君曰:'国非士无逌安强。’人君或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国是无逌定矣。夏桀殷纣,不定国是,而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以不合其取舍者为非,故致亡而不知。”庄王曰:“善哉!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定国是,寡人岂敢以褊国骄士民哉!” 【注释】 1,逌:释义:1.古同“悠”,悠闲自得。 【译文】 第一句话,楚庄王说他不知道拿什么来做为“国是”,“是”在这里有确定的意味,有“正确”的意思,也有人解释为“是,则也”,也就是法则的意思。无论意思如何,国是在这里就是一个国家确定下来的,认为正确的事情。这里的“是”与“非”相对,所以孙叔敖回答“国之有是,众非之所恶也”,把一些事情、政策定为“是”,与之相反的意见就是“非”,“国是”必定会遭到反对派的诘难,持“非”意见的人,必定会厌恶这个“是”。这就是“众非之所恶也”。所以一件事是不是“国是”,不是君王轻易能定的(臣恐王不能定也)。于是楚庄王就说:单单君王不能定吗?是不是臣下也定不了?孙叔敖回答:……君臣不合,国是就定不下来。夏桀、殷纣没有和士大夫共同定下一个“国是”(国家定下来的认为正确的事情准则政策等等),而是合自己心意就定为“是”,不合自己心意就定为“非”(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以不合其取舍者为非),所以到国家灭亡都不知道原因所在。楚庄王说:很好!愿相国和诸侯士大夫们一起定下“国是”,我不敢恃国而骄。 评论: 从“国是”出处这段典故来看,“国是”中的“是”始终是与“非”相对应的。正确的叫做“是”,不正确的叫做“非”,这里是由一个人的是非引申到一个国家的是非,一个国家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选择哪些作为“国是”,哪些作为“国非”。这样解释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国是”不同于“国事”,“国事”是一个中性词,而“国是”不是中性的,它是代表一个国家确定下来认为正确的东西。当然,“国是”由谁来定,要分不同情形,像夏桀和殷纣凭由于处在君王的地位,凭自己的意愿来定“国是”,结果只能是“亡国而不知”。 《原文》 楚庄王莅政三年,不治,而好隐戏。社稷危,国将亡,士庆问左右群臣曰:“王莅政三年,不治,而好隐戏,社稷危,国将亡,胡不入谏?”左右曰:“子其入矣。”士庆入再拜而进曰:“隐有大鸟,来止南山之阳,三年不蜚不鸣,不审其故何也?”王曰:“子其去矣,寡人知之矣。”士庆曰:“臣言亦死,不言亦死,愿闻其说。”王曰:“此鸟不蜚,以长羽翼;不鸣,以观群臣之慝,是鸟虽不蜚,蜚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士庆稽首曰:“所愿闻已。”王大悦士庆之问,而拜之以为令尹,授之相印。士庆喜,出门顾左右笑曰:“吾王成王也。”中庶子闻之,跪而泣曰:“臣尚衣冠御郎十三年矣,前为豪矢,而后为藩蔽。王赐士庆相印而不赐臣,臣死将有日矣。”王曰:“寡人居泥涂中,子所与寡人言者,内不及国家,外不及诸侯。如子者,可富而不可贵也。”于是乃出其国宝璧玉以赐之。曰:“忠信者,士之行也;言语者,士之道路也。道路不修,士无所行矣。” 【注释】 1,楚庄王:即荆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2,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毂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译文: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鸟该怎么称呼?”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对一个破坏生产的河地大夫,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