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钱江晚报 昨天,《钱江晚报》的“浙中城事・热线”版上,刊登了一则“汉服新闻”,或者叫“穿越新闻”:永康丽州中学一高三女生胡琛,因穿汉服上学,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效应,围观同学高呼“穿越啦”;而学校的应对办法,也引起了争议,似有不够包容之嫌。
胡琛同学穿汉服上学,是为了传递汉服文化。见到记者,她以弯腰作揖施礼,可见她很醉心于传统文化。这都无可厚非,应该得到理解。
但是,理解是一回事,实际效果又是一回事。丽州中学学生管理处吕老师说 “她穿汉服到学校后,引来很多同学的围观,考虑到怕影响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我们让她请假回家把衣服换掉。”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吕老师没有说出来:如果其他家长提意见说自己孩子的学习受影响,学校也是很为难的:一边是穿汉服、弘扬传统文化的权利,一边是学习不受影响的权利,两种都很合理的权利,把学校夹在中间,维护了一方的权利,就顾不上另一方的权利――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那么,穿汉服的权利,与学习不受影响的权利,果真是这样势不两立、有你无我的关系吗?穿汉服能不能成为一个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呢?
报道说,穿汉服上学一事,胡琛同学事先酝酿了很久。从报道看,她的“酝酿”可能限于两方面:一是下决心,积蓄胆量,毕竟连给她买汉服的父母都觉得穿汉服出去有点奇怪,建议她不要再穿出去,引来别人围观就在预想之中了。另一项准备内容是有关汉服的知识和表演动作,但她没有想到的是,校方会阻止她,校方阻止她的原因,估计她更没有想到。从报道中看,校方的态度,对她的“打击”最大。
那么如果胡琛同学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向老师向学校建议,搞一个关于汉服文化的活动,把个人愿望变成学校行为,不是很理想吗?但是,这需要条件:学校是否有这样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否会花时间花精力来搞这种对提高成绩――其实是分数――用处不大的活动?如果班主任在班级里发起这种活动,其他同学的家长会不会反对?理由也是很充足的:影响学习。
如果我们把讨论问题的范围再扩大一点――高三学生,应该是心智成熟的年龄,但是,在主张、施行自己的权利时,考虑、照顾到其他利益攸关者的权利,这是很多成年人都未能做到的,要求一个中学生做到,是苛求了。在现实生活中,正当权利被剥夺、被侵害的事情太多,也太平常了。一个人,如果习惯了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习惯到麻木、没有自觉意识的程度,同样不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不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权利边界在哪里。但这不是目前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胡琛同学想传播汉服文化的愿望受阻了,却提醒、启发我们思考眼前的、更紧迫的、当代人自身的文化问题――如果说文化就是人的行为――如果我们自身缺乏“文化”,或者文化、行为很混乱,是没有资格奢谈什么传统文化的,“穿越文化”的热闹,恰恰是当下的文化缺乏整合力、穿透力的表征,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实际运行规则跟进步、健康价值观的大面积脱节;汉服再宽大,也遮盖不住社会肌体的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