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讲坛 腐败,是古代专制王朝难以根除的顽疾,和专制王朝相伴始终。但是,腐败的表现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呈现出周期规律。大致来说,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君臣相对廉洁,腐败的问题并不严重,但经过几代人之后(往往只要两三代),官场变得昏暗,腐败层出不穷,继而如决堤洪水一般汹涌而出。到王朝的末期,官场黑得像墨一样,腐败问题常态化,弄得民怨沸腾、人心尽失之时,王朝末日也就来临了。
我们仅以清朝为例,看看这个腐败周期的表现。
顺治皇帝入关的时候,王公大臣们还保留着不少关外游牧民族淳厚朴实的作风,和晚清官场的贪墨胡为形成鲜明对比。有些贪官污吏在明朝没有遭到惩处,卖国求荣、归顺清朝后却因为贪污而遭到严惩,即使立有建朝大功者也不能免罪。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亲自对朝野官员进行大范围的考核,共有969名官员因为违法违纪问题而受到革职、降调、致仕的处理。此后,朝廷对官员三年一大计定为制度。
康熙年间,天下欣欣向荣,国库开始充盈,但朝廷继续保持相对廉洁。当时的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1/10―1/20,花费只及明朝的1/8,廷苑规模只有明朝的3/10,甚至还出现了于成龙这样堪比海瑞的一代廉吏、万古楷模。接下去的雍正年间,腐败问题有所抬头,但雍正皇帝雷厉风行,严刑峻法,自上而下对腐败保持高压,处罚了上至亲兄弟,下至地方胥吏的腐败分子。因此,腐败势力在清康、雍、乾盛世的前期,还不敢公开抬头。
乾隆时期,腐败现象走出谷底,开始强劲上扬。乾隆四十年以后,腐败公行,“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分贿赂之等差。此等赃私初非州县家财,直以国帑为夤缘之具。上司既甘其饵,明知之而不能问,且受其狭制,无可如何”。官场已经和市场无异,政务也变异成了商品。
进入嘉庆、道光时期之后,官吏的腐败堕落呈恶性膨胀之势。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细微吏员,玩忽职守、敷衍怠政,“岁久相沿,几成积习”。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官场一切公事,皆点缀了事,就连御林军官兵都是“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
咸丰以后,清朝加速腐败,百姓怨声载道。天地会曾在告示中称:“照得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太平军颁布的檄文则说:“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可见,腐败问题不仅放大了其他社会矛盾,对晚清乱象推波助澜,还要为清朝的灭亡和晚清中国的沉沦负上很大的责任。
这样的“腐败周期律”并不只存在于清朝,放到其他朝代也同样有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周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套用现代用语,就是官场中人的“信仰”不断丧失。
所谓的信仰,在古代官吏的身上体现为对儒家道德的认同,对仁、义、礼、智、信的个人操守的坚持,对廉洁奉公、为民做主的执政理念的实践。在王朝建立之初,新政权的君臣们因为亲身经历了前一个朝代的覆灭过程,或深受其害,或是前朝的背叛者,因此,他们对腐败问题和人亡政息的关系有着深刻认识,对个人操守比较坚持,再加上社会刚走出混乱,百废待兴,他们的进取心也比较足。所以,王朝在建立初期往往政治清明,君臣廉洁。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连剥皮抽筋、诛灭满门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为什么?因为他亲眼看着自己的父母遭受元朝贪官污吏的剥削迫害,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剧。父母死后连包裹尸体的破草席都没有,还是幼小的朱元璋和哥哥拖着双亲尸体去荒郊野地埋葬的。此后,朱元璋当小沙弥、做乞丐、扛枪造反,真正是苦大仇深,和贪官污吏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在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一接到某人贪污或枉法的报告,很可能就联想到贪赃枉法的元朝官员、父母的悲惨结局。这样一来,贪官污吏在朱元璋时期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遗憾的是,这种仇恨会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消失,进取心也会在安逸中被消磨殆尽。朱元璋的忆苦思甜,对嘉靖、万历等后辈皇帝是没有作用的。清朝定鼎中原的实际主持人、摄政王多尔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明国之所以倾覆者,皆由内外部院官吏,贿赂公行,功过不明,是非不辨。凡用官员,有财之人虽不肖亦得进,无财之人虽贤亦不得用,所以贤者皆抱恨隐沦,不贤者多夤缘幸进……乱政坏国皆始于此,罪亦莫大于此。”这样的认识,清朝的末代摄政王载沣是万万没有的。就连清朝中期的曹振镛,虽历事三朝,也只有多磕头少说话的认识。
第二个原因,皇帝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单单说皇帝,而不说大臣呢?因为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条条权力线索、不同的官僚系统,最后都要归结到皇帝那里。随着朝代更替,君主专制的程度越来越高,到了清朝,相当于丞相的军机大臣们都只能跪着记录皇帝的旨意,皇上由此实现了绝对的独裁。因此,皇帝个人的优劣关系到整体政治的好坏,也是政治清明与否的重要因素。
同时,皇帝是贪赃枉法最大的受害者。官吏贪污的公款说到底是皇帝腰包里的,胡作非为败坏的是皇帝的圣旨律法,不作为则是将皇上的谆谆教谕当做耳边风,分明是把皇帝当做买单的冤大头。更可气的是,贪官污吏们腐败的恶果却要由皇帝来承担:国库被掏空,民心被弄丢,政务被败坏,最后皇上的江山也危险了。所以,皇帝比任何人都有反腐肃贪的动力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