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医药报 看过电影《李时珍》的观众,肯定对著名演员赵丹饰演的这位面容清瘦、不畏强权、一心着书、钻研医术的医家的光辉形象印象深刻。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本草学家,湖北蕲春人。虽然李时珍逝世前,并没能亲眼看到《本草纲目》的刊行,但无疑他所著的这部本草巨著是中国十六世纪科技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甚至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也从《本草纲目》中汲取博物学知识,称赞它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今天,许多教科书不仅把李时珍称为中国古代药物学家,还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训诂学家。
史载李时珍的家学渊源,他祖父是一位“铃医”,所谓的“铃医”就是走方郎中,行医没有固定的场所,他父亲李月池也是医生,在当地颇有名气。所以李时珍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医学熏陶,再加上他自幼体弱多病,对医学知识更加感兴趣,博览医籍。在《原序》中描写他长年读医书“若啖蔗饴”,意思是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样开心。为撰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先后阅读了八百余种、近万卷书籍。清代学者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
事实上,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的工作并不顺利。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本草著作,从先秦两汉的《神农本经》,到晋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北宋的《证类本草》等等,传世的本草学著作本来就多,记载的药物种类到了明代已经达到一千五百余种,但是很多中药名称没有统一,有些中药的性能也缺乏实地的调研考证,李时珍很想纠正本草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可是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李时珍毕竟只是铃医之后,财力物力都有限,依靠个人的力量,缺乏政府的资助,工作自然艰辛无比。所幸李时珍坚持不懈,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行程几万里,终于在花甲之年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
在书中,李时珍对中药学的一大贡献,是对大量本草文献进行了实地考证,去伪存真。比如中药山甲片,是用哺乳动物穿山甲的鳞片炮制的,有通经下乳的作用,是妇科良药,常用来治疗月经不调,产后没有乳汁等证。穿山甲在古书中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鲮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的时候爬上岸来,张开鳞甲装死,引诱大群蚂蚁爬进它的甲片内,然后立刻闭上鳞甲潜入水中,在水里开甲让蚂蚁浮出淹死,以便它在水里吞食。为了证实陶弘景的说法,李时珍亲自上山在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许多蚂蚁,证实穿山甲确实是食蚁,这一点陶弘景是对的。不过,通过观察,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是用舌头舔食,“常吐舌诱蚁食之”,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这一点陶弘景又错了。李时珍的这些考证过程都详细记录在《本草纲目》书里,非常详尽真实。
我们今天评价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不应该忘记一个人,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原序》的作者——王世贞。王世贞与李时珍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期,曾经做过南京刑部尚书的官职,他晚年托病辞官,隐居在家乡江苏太仓。李时珍在花甲之年著成书稿后,千里迢迢从湖北蕲春背着几十卷书稿,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太仓,恳请王世贞为书稿赐序。
许多人不禁要问了,李时珍为什么要千里求序呢?我们这里先要了解一下王世贞的历史。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以诗文著名于世,是明朝“后七子”的领袖人物,大家熟悉的如《忆江南》词:“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脍炙人口。王世贞作为当时社会名流,文坛领袖,在知识分子中有相当的号召力。李时珍千辛万苦着成《本草纲目》,当然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王世贞能够亲自为书作序,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而事实证明,李时珍是对的,王世贞亲自为书作序,为后来《本草纲目》得到朝廷认可出版,起到了积极作用。李时珍千里求序的举动,不仅感动了王世贞,而且几天接触下来,又认真查看了书稿以后,王世贞认为《本草纲目》确实意义重大,欣然提笔为书作序。序言中高度赞扬该书辑录的本草文献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就如同“龙宫之君”、“冰壶玉鉴”一般。
李时珍因《本草纲目》的刊行而著称于世,《本草纲目》因王世贞的序更添异彩,二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李时珍千里求序的故事,也成为医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
|